一提起财源街,大家一定很熟悉。其实大家熟悉的财源街并不是真正的财源街。过去的财源街东起下河桥,西至车站街,起先为菜园、菜地,只有零星的街道市面,称为“菜园街”。津浦铁路建成通车后,菜园街因靠近火车站,商贸随之逐渐活跃兴盛。附近的绅士及商户遂将“菜园街”改为“财源街”。
关于财源街的由来,有很多的传说:一说是财神爷急着到泰山脚下王母池参加蟠桃盛会,来到泰城西南角不慎摔倒在地,金银财宝撒了一地,从此这里就成了泰城的商业宝地。另一说为1928年6月1日,民国山东省政府委员正式在泰安宣誓就职,省政府下设秘书处、民政厅、财政厅等,其中财政厅设在财西街办公,此街得名“财政厅街”,而后又衍生出财东街、财西街和财源街。自此财源街兴起,众多商客在此云集,经济飞速发展。
对于曾经的老财源街,许多老泰安人仍记忆深刻,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这条老街曾带来许多辉煌的过往,这里曾经几度繁华,曾经流传着无数动人的故事。据一直生活在财源街的,今年72岁的李兆友老师介绍,过去的财源大街,道路很窄,仅有三米宽,多为石条子路,路两边为私营商户。但这里商业繁华,小桥子到下河桥段,杂货店较多,顺河街一段,打铁铺较多。财源大街沿街曾有许多商铺,如黑白铁铺、立泰酱园、立泰酒店、同聚客栈、西济生药店、心中乐、泰安饭店等,著名的还有茂盛油庄、明德池澡堂、新华药房等。翻看留存的老照片,民国时期的财源街上,售卖梳篦的老店,游走在街上的修伞者,肩挑担子的小贩,盛粥的人们,都在诉说着这里曾经的繁华与热闹。
后来,随着经济的繁荣,特别是解放以后,财源街逐步扩展,1984年前后,泰安市拓宽了财源大街,并铺上了柏油路,才有了今天这条大街的雏形(东起东湖公园西边的虎山路,西至火车站广场东边的龙潭路)。泰山商场、四海商城、工商银行大楼、中百大厦、百货大楼等等的商业大楼成了财源街上的新地标……可以说,西起龙潭路,东至虎山路,全长2.1公里的财源街是泰安市商业最繁华的地段,是泰城的商业主动脉。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90年代,财源街上有商业店面462家,大型商业设施9家,中型商业设施4家,商业设施密度已经达到了200家/公里。不仅如此,纵穿财源街的校场街、青年路两条路也在财源街的带动下商业店铺林立。因此,把现在的财源街比做泰安的王府井,并不为过。
如今,随着财源街西段的改造完成,新的财源街,不但能够成为市民充分体验消费休闲的城市“客厅”,更主要的是,以财源街为圆点的商业中心,将给外来游客展示泰城商业的现代化气息。从火车站广场向东走,越过龙潭路,再向东走20米左右,就是一个大环岛,它把原来的财源街一批为二,形成了两条单向行驶的车道——财源南街、财源北街。目前环岛内建设正在加紧进行,建成后将成为泰安一个休闲娱乐业中心。记者注意到,财源南街的右侧是新建成的12帝街,泰安的老建筑——行车公寓被包围在中间,残破的行车公寓在现代建筑中显得那样的孤寂,顺财源南街前行,五分多钟的时间就来到了财源街与校场街的交汇处。顺街往东看,财源街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充分显示了泰城商业中心的繁荣与兴旺……
几经浮华,财源街见证了泰城从旧到新、从幼年到壮年的演变与成长。
通天街:登山的起点
“通天街-岱庙-红门”就是泰安的中轴。通天街位于泰安历史文化轴上,是泰安“三重空间”的“人间闹市”区,位置非常重要。
通天街,是泰城最古老的街道之一,在《泰安县志》中曾被称为“景岩街”(因取《诗经》“泰山岩岩,鲁邦所瞻”之意而得名)。从通天街往北,过遥参亭,穿岱庙,经岱宗坊可直达南天门,所以在清末时又称之为通天街。1928年,此街被改为中山街,1938年又被改为新民街,直到1949年才重新被定名为通天街。然而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曾改为跃进街。1981年又改回了通天街的名称。由于原来的街道低矮破落,在1984年的时候,拓宽改造,街两侧仍保存或重新修建有上下二层多为歇山式硬顶黑砖木结构的临街店铺,逐步形成现在的明清风格格局。加上后期建设的老县衙旅游区的建成,如今,通天街作为一条繁华商业街,现代商业气息簇拥着泰安老县衙古韵,古今互见,相得益彰。
据泰山学者李继生介绍,旧时,因通天街靠近县府衙门,又是登泰山的必经之路,朝山进香者、纳粮完税者、办公诉讼者,大都聚集此街,街道两侧店铺林立、车水马龙,客栈酒楼遍布整个通天街。古代,通天街主要菜点有灵芝蒸鸡、灵芝蒸鸭、何首乌炖羊肉、四叶参蒸鸡、冰糖黄精汤、银杏猪肘、杏仁豆腐等。而今这些特色小吃已经不复存在,被通天街西侧的古老街道运舟街和老县衙大院现代餐点所代替。正在遛弯的尹大爷回忆说,当时的通天街是城中心最主要的商贸街区,有着酱菜、布料、粮店、饭店等众多店铺,同时是从南城门进城到岱庙、上泰山的必经之路。
为了增加通天街的古街风貌。2012年初,街南头——明代泰安古城的南城门遗址,新起一座仿明代的通天坊。拔地而起的“通天坊”,造型古朴大方,富有文化气息,承载着泰山文化和古城文脉。从通天坊穿过,后边是汽车穿行人声嘈杂的财源街,前边是曲径通幽古色古香的通天街,正如诗人贾鲁在《登泰山》中所言:“山前回首望,一梦恍相符。”穿过牌坊后,如梦幻一般的通天街伸展在人们眼前,走在通天街,看街上的建筑出檐深远,翼角起翘,整条街古色古香,确是有身处人间闹市区的别样一种风情,有一种穿越了历史的感觉,更有一种小清新的感觉。且不说泰山上数不胜数的文化古迹,仅此一条街就将泰安深刻地定义在文化名城的位置上,已经成为一条新兴的文化产业街。11月22日,泰安市气温骤降,尽管寒风袭人,通天街上的游客仍是络绎不绝。漫步这条古色古香的街道,路边的国槐排列整齐、叶色黄绿,映衬着灰色调的明清建筑,让人有一种穿越到古时的感觉。通天街走到北头就是岱庙,远观城堞高筑、庙貌巍峨、宫阙重叠、气象万千。
通天街在泰安人民的心里是一条通往神的大街,是一条通往灿烂与辉煌的街体,与山脉紧密相拥的石阶像一道历史之音扬奏在泰山脚下。
洼子街:曾经的辉煌
洼子街东起南关街,与五马街相对,向西过今青年路,至原金桥头,与灵芝街交会,长约360米。
洼子街之名,源于最初的地形地貌,因旧时此街中间低洼,易囤积雨水,故名。一名官店街,旧时府署、县署在此专门设有官店驿站,迎送过往官员士绅,故名。又名会丰街,因街中设有专门帮人保镖押运的会丰镖局而名。
洼子街紧靠泰安南城门,取地利之便,为京省东西通衢,是由南门进城和由泰安通往省城济南和北京的一条官道。往来官绅名流、衙门差役、商贾士民、香客信众,甚至进城投诉告状的、投亲靠友的、流浪乞讨的等等,莫不流连于此,或打尖歇脚,或食宿整顿,或唤友私会,人来人往,不能稍歇。茶楼酒肆、旅馆客店、歌馆商铺鳞次栉比,幡幌招展。泰安本地甚至外地的老字号多将总部或分店设在这里,如著名的协祥酱园、大观客店、老中药铺、会丰镖局、府县驿馆、兴安客店等,一时间,冠盖往来,颇为繁华。
在洼子街发生的历史事件,最为出名的莫过于生擒太监安德海事件。安德海(1844年—1869年),清末宦官,祖籍直隶南皮,8岁进宫,人称“小安子”,是慈禧太后的心腹太监。在慈禧之前,其曾为咸丰皇帝的御前太监。在皇宫内斗中,他与慈禧结为一党,并在慈禧的授意下参与了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的辛酉政变(又称祺祥政变、北京政变)。由此,慈禧扳倒“顾命八大臣”,开始了垂帘听政。安德海也因此一跃成为清廷大内总管大太监,授六品蓝翎,显赫一时。
清同治八年(1869年)七月,慈禧为给同治帝操办婚事,派人至苏杭一带采办龙衣。安德海私下征得慈禧同意,矫旨出宫。清廷对太监有“非经差遣,不准擅出皇城”的开国祖制,安德海一离开京城,便犯了“太监出京,立斩不赦”的清规大忌。加之沿途安氏以钦差大臣的名义僭越无度,作威作福,敲诈勒索,导致民间怨声载道。进入山东境内后,时山东巡抚丁宝桢派人暗中尾随监视,收集其不法证据,并遣总兵王正超赴泰安,与时任泰安知县何毓福密谋,捉拿安德海。安氏并不知情,依旧任性跋扈,何毓福不动声色,高接远迎,将安氏一行接入官店街(洼子街)的兴安客店,以钦差大臣的礼节待之。
晚上,何毓福先遣泰安参将姚绍修带领泰安营士兵悄悄将客店团团围住,其会同守备刘英魁带领一干人马闯入客店,将安氏随从逮个正着。此时,安德海闻得风声,吓得跑入后院,藏到一水井中。后被揪出,并打捞出其携带的金银珠宝。捉拿成功后,何毓福连夜将安氏等人押解至济南,旋即以“宦竖私出”之罪斩于济南西门外。
洼子街最著名的建筑莫过于赵家花园、马家公馆、二郎庙和吕祖阁,都在城市改造中拆毁。上世纪90年代,改造后的洼子街曾出现过短暂的辉煌,一度车水马龙,门庭若市。后随着城市经济中心的迁移,洼子街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今,走在安静的洼子街,两旁的歇山式硬顶,还有残破的水泥方砖,无不昭示着它曾经的辉煌。
市场街:泰安的商贸街
说起泰安的老市场街,老泰安人都有着深刻的记忆和怀念。
在泰城众多老街巷中,市场街有些不同。它不是特指一条路,而是泛指一片区域。从最早的粮食市街,到后来的饭业街、布业街、驴市街等12条街,再到今日依然热闹繁华的泰山贸易大市场,商住融为一体的市场街,生动演绎了一部泰城近300年的商贸史,也承载着泰安人深刻的记忆和怀念。
市场街原名粮食市街,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间,已近300年。历史上因交通便利,逐渐形成粮食市街、瓷器街、饭业街、布业街、百货街、果品业街、驴市街等12条商贸街,1946年更名为市场街。现在市场街的范围,大约就是市场社区的范围。
据介绍,最早的市场街位于泰城的城墙外西南角,出了城门南过护城河,穿过洼子街,过金桥头,斜着向西的一条大道——是由泰安通往省城济南和北京的一条官道。市场社区党支部*赵勇介绍说:当时的金桥头向东连着洼子街,向北连着灵芝街,现在的金桥商城、金桥小区都是以此为名。桥头曾有一座碑,碑身已经不见了但碑座还在,还有两条当年桥上的石板。根据赵勇的描述,记者在金桥小区泰山幼儿园门前看到了他说的碑座和两块大石板。碑座上雕刻着大气古朴的花纹,十分精美,像是二龙抢珠,龙的造型十分霸气生动,上面的青苔痕迹仿佛在无声地讲述着这里的故事。此外,为了留住金桥的历史和故事,2015年市场社区还在金桥小区内,原本的金桥头不远处修建了一座金桥亭。
最早的市场社区居民是清朝雍正年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来泰安贩卖货品,有时到了城外天色已晚,城门已经关了。往西又稍有村庄,只有零星的人家,他们就选择在这里扎营休息。这里不仅紧邻大道和城墙,还紧邻渿河,那时候渿河水清,由鱼有虾,商人们不仅可以饮用,还能洗衣做饭。时间久了,这就成了商人们的固定休息点,后来慢慢就又发展成了聚居区。最早在这里定居的共93户,来自7个省、12县市区的回、汉居民在此居住和经商。
93户居民定居后开始在这里固定经商,形成的最早的、也最有名的就是粮食市街了。今年66岁的李建刚是市场社区的老居民。李建刚告诉记者,解放以前市场街就叫粮食市街,那时是泰城唯一的粮食市场。当时粮食市街是东西走向,长130米左右,两侧还衍生出南北走向的许多小街,第一条就是木园街,木园街的住户主要靠给人伐树挣工钱。此外,当时这里还有短工市场和柴火市场,短工市场就像现在的劳务市场,在十二连桥北头,柴火市场主要经营木园街伐树砍下的树枝。1947年,岱庙有大量经营者,为了保护古迹,市场被从岱庙迁入粮食市街,从此以后粮食市扩大形成市场。此时又衍生出旧货街、广货街、百货街、饭业街、布业街、瓷器街、驴市街,还有著名的、市民熟知的下河桥小百货市场等等多个经营区域。“这些街看名字基本上就能明白是主营什么的,广货街则百货俱全,就有不经营的。”李建刚说。他用这样一句话形容当时的市场街:“每天车水马龙,买卖兴隆。”市场繁华了,人口也开始增多。百货街上1958年以后盖了市场百货商店,号称泰安第二百货公司,规模很大、商品很全。那时期市场街西头有炭场子,“可供半个泰城用煤。”市场街的住户还凑钱建起了泰城第二个剧院,取名“群力剧院”。群力剧院1965年迁走至青年路南首附近路东,改名为泰山剧院。纵然岁月变迁,百货商店也好,剧院也好,都已经被时间掩盖了存在过的痕迹,但当时的繁华和热闹依然留在老市场街人的心中。
虽然现在市场街内还是有一条专门卖粮食的街,但早已不是老粮食市街原来的位置。现在,很多市民买五谷杂粮,首先想到的还是去市场街。“虽然现在有超市了,但最大的超市里,也不如粮食市街上的粮食种类全、品种多。就最常见的大米来说吧,在这里你能找到东北大米、海南大米,当年新米等等,各种档次和价位的都有,能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家住在东湖附近张先生说。
从最初雍正年间的第一批定居于此,发展到现在,近300年来,市场街进行了一次次的整治、改造、提升……不管时代怎么变,环境怎么变,市场街总是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展示着泰城的发展历程。
车站街:繁华旧梦
店铺商号的熙熙攘攘、街坊邻里的寒暄问暖,这一切都在一轮又一轮的城市改造中渐行渐远,甚至消失。
车站街作为当年泰安城最为繁华的城市中心,她承载了泰安人太多关于老城的回忆。如今,这条老街被岁月湮没在了现代都市中,如今只有在照片中去怀念那阅尽岁月沧桑的纹路。
车站街曾是泰安市最繁华的商业中心。清代末期,第一辆火车从泰安城边隆隆开过,宣告了津浦铁路的开通。作为从泰山火车站进入城内的最近通道之一,车站街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商业活动迅速发展起来。
新世纪初,记者在这条街上采访“鸿运酱香牛肉”时看到,在这条街上,一家家干货批发铺将一袋袋装满干货的编织袋摆在店门前招揽生意。每当有行人走过,不少店家会走到店门口,看看有没有生意可做……虽然没了昔日的辉煌,但荣光还在。“这里最初是个藕市,来自南京、徐州的莲藕都会通过火车运到泰安,再从这里中转卖出。”曾经在车站街经营了37年店铺的杨富宝老人说,最繁华的时候这条街上有30多辆满载着鲜藕的货车,一天能卖出鲜藕200多吨。“从宁阳、新泰、莱芜、聊城、长清、平阴过来的商贩很多,不光鲜藕卖得好,这里还是远近闻名的生姜、笤帚批发聚集地。”在车站街做了22年生意的贾炳兰说,上世纪八十年代,车站街的客流量特别大,小吃摊的生意格外红火……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车站街逐渐由商业中心变成了普通的街道。如今,随着财源街西段的改造完毕,车站街在老泰安人的记忆中,那个曾经是泰安最为繁华的小百货批发市场已随光阴散去。“鸿运酱香牛肉”,这个曾经红遍泰安的老店铺也只能留在很多人的记忆中了。
升平街:寓意“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