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通西门的大关街,清末称岳晏街,因位于城西岳晏门外而得名。东起岳晏门,西至财源街,东西走向。因岳晏门城门最大,旧时人们习惯称西关为大关,岳晏街也被称为大关街。民国时期,为当时泰安最繁华的街道之一,尤其到晚上灯火通明,人声鼎沸,为泰城夜景之冠。时间流逝,繁华已去。记者站在财源街附近随机询问几位年轻的过路人,已基本无人知晓曾经的岳晏街甚至大关街,对于西关的具体位置也表示从未听闻。
呈现祥瑞的灵芝街位于城西门外南,南北走向,南接财源街,北达大关街,店铺沿街而立。灵芝俗称瑞草,《泰山药物志》把灵芝誉为泰山芝草,形状各异。真宗诏令封禅曰列于天书辇前,封禅后送诸名山。泰山灵芝名扬天下,“灵芝街”由此得名。
两级治所的二衙街是紧邻岱庙西侧的一条南北大街,清末民国时期,二衙街上住的都是泰安府衙、县衙两级部门的官员和他们的家眷,因县丞也在此办公,称“县丞署”,二衙街因此得名。二衙街道路两侧青砖大院、二层小楼遍布全街。
最后来说一说升平街,横贯东西的升平街位于遥参亭前,连接泰城的东门、西门,整个路段全长约2.5华里,是泰城中轴线上东西向的第一条大街,是泰安古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升平街取名“升平”,寓意天下太平。据道光八年《泰安县志》记载,城内贯通东西的升平街和遥参亭一带四民辐辏,熙来攘往。位于东升平街的药店“保和堂”,创建于清光绪末年,主要经营中药材,名医高宗岳曾在此坐堂开诊。出身于医生世家的高宗岳医术中西兼通,著有《泰山药物志》传世。
大关街:泰安最繁华的街道
大关街,清朝末年称岳晏街,位于城西岳晏门外而得名,东起岳晏门,西至财源街,据《泰安市志》记载:“清末称岳晏街,1928年改今名,文化大革命期间改称兴无街,1980年复改今名。”
近代泰安有商号600余家,大多设在老泰安城西门以外的大关街。据泰城老人回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连年用兵,泰城内一片萧条。昇平街、通天街上的许多商铺已*,泰安的老府衙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夷为体育场,岱庙也残垣断壁,许多石碑仆地,门楼被拆。战争期间被拆毁的许多寺庙,更是惨不忍睹。而大关街则一枝独秀,是当时泰安最繁华的街道,街道两侧的店铺多为两层小楼,在泰城最早使用电灯照明。尤其是到了晚上,大关街上灯火通明,人声鼎沸,为泰城夜景之冠。大关街据传有“大关街长又长,中间有个汶山堂”的民谣。这些,无不记录着大关街当时繁华盛景。
如今,这条尘封在历史中的古老街巷,随着城市发展变迁,已经不复存在,当年的繁华盛景只能留在很多老泰安人的记忆中。
傅公街:褒扬廉吏得名
傅公街,位于泰城北门以北,南连仰圣街,北抵今岱宗大街,是古代从城内登泰山的必经之路。它也是泰城唯一一条以人名命名的街道。作为泰安的一条老街,傅公街有着浓厚的文化故事和底蕴内涵。
顺治十一年(1654年)傅振邦任泰安知州后在此创建房舍,招募流亡民众,恢复生产,发展商业、手工业,不几年此处物产丰盈、人口增多,呈现出了繁荣景象。解决了自明清交替之际,战乱频繁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傅振邦卸任后寓居泰城,人民感激他,便把城北门安置流民的地方称为“傅公街”,以志纪念。
历史上的傅公街,因是城内登泰山的必经之路,所以有很多香客店,据张岱《岱志》记载:“每年春季香客日均万人以上,初春日满二万”。
如今的傅公街由于受岱庙广场改造的影响,已与岱庙广场融为一体。走在傅公街上,西面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岱庙广场,东面的沿街墙面上写着《傅公街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傅公街的历史娓娓道来,不仅美化了环境,同时也让更多的人、经过的人都能了解到傅公街的由来和文化,将傅公街的历史故事传承下去。
灵芝街:呈献祥瑞
原来的灵芝街,位于城西门外南,南北走向,南接财源街,北达大关街,是西部泰山朝拜者上山进香必由之路。如今,随着城市的发展,东岳大街的往西开拓,灵芝街成为了一条背街小巷,仍然南接财源街,但北边往东拐到了青年路。
灵芝,俗称瑞草。《说文解字》曰:“芝,神草也。”《尔雅》:“芝一岁三华,瑞草。”《本草纲目》记载:灵芝能主治多种疾病,滋补强身,扶正培本,延年益寿。《泰山药物志》把灵芝誉为“泰山特产,奇异之品”。
泰山有着许多关于灵芝的美丽传说,在泰城民间信仰、民间习俗当中,灵芝象征着祥瑞。人们以此命名灵芝街,寄托了对吉庆祥瑞的向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过去的灵芝街,店铺沿街而立,除了开办青岩书院,还有藏书家卢汉倬,因喜读书,故多藏书,集腋成裘,列泰城藏书家之前茅。此外,灵芝街还有设立教堂机构。据泰城老人回忆,当时的圣公会礼拜堂高20余米,与岱庙天贶殿的高度差不多,里面可容纳五百多人作礼拜,整座建筑方石垒砌,十分壮观,顶立钟楼,全泰城都能听到礼拜堂的钟声。
如今的灵芝街,街中间西侧的圣公会礼拜堂孤独的矗立在小院内,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当时灵芝街的繁华盛景。
仰圣街:紫气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