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白鱀豚是一种大型的哺乳动物,自然寿命可达30年,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并且缺少天敌的制约,因此种群衰亡的时间周期更长。
其次,白鱀豚消失的时长比鲥鱼更短。直到2005年,长江下游依然有一些河段可以观察到白鱀豚的踪迹,绝迹的时间距现在不到20年。
所以有不少专家指出:白鱀豚目前还存在重现的希望,长江禁渔十年创造了更好的水环境,鱼类资源恢复显著,“迎接工作”已准备就绪。
危机中的白鱀豚
白鱀豚是中国特有的物种,集中分布在长江的中下游流域。历史上的白鱀豚在长江中很常见,成年后的体型和人类相当,体长1.5~2.5m,体重可达230公斤,背部呈灰白色,吻部狭窄细长,擅长捕食中小型鱼类。
白鱀豚是长江的“土著居民”,在三峡、洞庭湖、鄱阳湖等水域均有相关记载,一般为2头或者10多头聚群觅食。另有文献指出,钱塘江流域也曾出现过白鱀豚的踪迹,古籍中亦有“江中常见之”的记载。
白鱀豚历史分布区
关于白鱀豚的详细统计,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当时,国内科研机构着手编写《动物志》,需要对白鱀豚的数量及种群状态进行考察。经过专项调查、走访问卷之后,得出的结论让专家大吃一惊:长江中的白鱀豚仅剩400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