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巧的是,当时水生生物研究所刚好有两头白鱀豚,一雌一雄,具备人工繁殖的基本条件。其中,雄性白鱀豚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淇淇”,这头白鱀豚被救助于1980年初,当时的体长为1.47米,体重36.5公斤。
“淇淇”长期处于单养的状态,配对始终是最大的难题。专家建议:应尽可能多地把长江中仅存的白鱀豚捕捉起来,放到天鹅洲半自然保护区,以便用于人工繁殖。
之所以选在天鹅洲,是因为这里的环境非常优越。自1972年长江裁弯取直以来,天鹅洲与长江干流分离,但鱼类资源的密度却高于干流。每逢汛期水位上涨,天鹅洲仍可与干流贯通,水体周期性交换,环境稳定,受船只的影响也更小。
这一设想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实施起来难度却很大。白鱀豚每次露头呼吸的时间仅有1~2秒钟,下潜时间却长达20~200秒,下一次换气时已经游出很远的距离,因此很难被定位跟踪,捕获难度巨大。直到1995年,人们才捕获一头雌性的白鱀豚,科研人员尝试为“淇淇”配对,但始终没有获得成功。
长江十年禁渔,白鱀豚有望回归?
作为长江中顶级的旗舰物种,白鱀豚对长江的水环境、饵料条件有很高的要求。目前,最有可能重现白鱀豚的水域是在安徽段,因为当地支流众多,存在水流平缓、鱼类资源丰富的优质生境,适宜白鱀豚的栖息。
例如:在2018年4月,有志愿者在安徽芜湖江段拍下了一张疑似白鱀豚的照片,画质较为模糊,不能百分之百确认。但作为疑似的信号,这也是一个好的苗头。
长江禁渔以来,下游的安徽段、江苏段不断传来好消息,野生鱼群开始涌现,4-6月份洄游的家鱼肉眼可见,这为白鱀豚提供了充足的饵料。在水质方面,长江干流已全部达到II类水质标准,水环境大幅改善,栖息地已经“准备就绪”。
从科学角度来看,要断定物种灭绝需要50年的观测时间,白鱀豚仅消失15年,种群动态还有持续跟踪的必要。整体来看,长江的禁渔环境有利于白鱀豚的重现,如果江中还存在少量的活体,重新建群的可能性就值得期待。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