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澜听涛)
2021年末,中国常驻人口城镇化率达64.72%,跟全球中高收入经济体65.2%的占比相差无几。这个节点上,哨声响。
3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发布《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其中明确提出:慎重从严把握撤县(市)改区。而这个提法,早些时候也出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原文为“严控撤县建市设区”)。
这是一个干脆的休止符,以城市面积扩张为核心特征的粗放型城镇化时代即将结束,撤县建市设区也不再是深挖城市发展空间的必选项。
根据2021年城镇化率排行榜,青岛以76.34%的成绩位列第三十五位。是排名前35的城市中,苏州以外、第二个非省会城市。按照中国2040年13.45亿的人口总量和78.6%的城镇化率目标看,青岛仍有提升空间。如今风向已转,青岛该如何发力?
1、“撤县建市设区”
为什么不灵了
县,耕于农;市,强在工商与服务。无论是县改市,还是县并入市成为区,都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调动城市“能动力”——城市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更易形成规模效应,以“降本增效”的底层逻辑快速拉动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来,中国城镇化率确实籍此一路跃升,由17.9%升至64.72%。然而也正是在60%的节点上,速度缓了下来。
2018年中国城镇化水平为59.6%,2019年首次突破60%,2020年这个数字达63.89%,2021年64.72%,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左右。
表面上看,是经济增速放缓、新增就业人口和农村转移人口下降,以及疫情影响下,城市逐渐暴露出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过高、防风险能力不强的问题。但就本质而言,城市化本身有更深层的顽疾。
比如,不具备产业基础的中小城市扩大规模后,却空有体量没有人口,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空心化;
再比如,传统农业县设区后,被主攻制造的城市边缘化,没法体现规模优势。
这种情况下,新型城镇化必须要重新思考规律性的东西,即产业、人口、资源的集聚,要合理地参考城市规模,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仍是以人为本。
截至2021年末,青岛GDP总量达14136.46亿元,常住总人口达1025.67万人。万亿经济体量、千万人口规模之下看青岛的新型城镇化,问题似乎已经若隐若现:
工业立市的青岛已经着手催动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相应对优质劳动力的渴求愈发迫切;其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的过程中,也势必要推进资金、技术、尤其是人才向乡村的流动。
综合考量下,青岛新城镇化的稳步推进不是简单地在“76.34%”这个数字上使劲儿。
城镇化,为什么不叫城市化?因为“镇”、“乡”、“县”是不容忽视的关键一环。摊开青岛“十四五”发展鸿图,人们看到了“青潍海陆发展轴”上胶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