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建安郡、晋安郡、梁安郡(治南安)
南朝陈光大年间析晋安郡地设南安郡,治今南安县丰州镇。闽南分立。
福建形成了闽北、闽东、闽南三大区域。
陈武帝为了满足陈宝应的愿望,特设“闽州”羁糜之。闽州(丰州)治晋安郡侯官县(今福州)。统领建安、晋安、南安三郡。闽地的行政中心从“建州”来到了“福州”。
陈文帝天嘉三年(562)晋安郡陈宝应拥兵自立,攻建安郡城,建安郡太守萧乾拼死抵抗,不为所制。天嘉八年(567)陈军入闽援建安,剿陈宝应,复建安郡,攻晋安郡,全复闽地。因升建安郡守五兵尚书,迁闽州州治于建安县。
闽州的行政中心从“福州”又来到了“建州”。
隋建安郡(治侯官)
隋军南征攻陈,于建安郡遭到重创,日久城破,屠建安县城。
由于南朝滥置州郡县,隋朝统一之后,“遂罢天下诸郡”。这时,隋文帝下诏废建安郡,废南安郡,并将闽州州治由建安县迁于侯官县,改名泉州(这个泉州不是以后的泉州,泉州和福州的名字历史上经常混淆)。又改泉州为闽州。又废闽州,复建安郡,改侯官为闽县,建安郡治闽县(今福州),而原建安郡城废为属县。这是一种很特殊的情况---建安郡的郡治不在建安县,却在闽县,可见隋军攻陈时,建安郡城所受的重创之深。
建安虽然靠近中原王朝,能够得到更早更大的开发,在改朝换代时,却也是第一个受到重创的地方。千年之后,历史将再次上演。
这时福建全境只剩下建安一郡,下辖闽、建安、南安、龙溪四县。
唐天宝长乐六郡建安郡、长乐郡
唐初罢郡置州,以州领县。高祖武德四年(621)迁建安郡治回建安县,并改建安郡设建州,下辖建安(今建瓯)、闽县(今福州)、唐兴(今浦城)、建阳、将乐、绥城(今建宁,泰宁)六县。
建州成为唐代在福建设立的第一个州,也是最大的一个州。福州又一次暂时的为建州所辖,建安县为福建北半部中心。
武德六年(623)析建州闽县地复设泉州(即今福州市,泉州福州的名称依然混淆)。
垂拱二年(689),析泉州(今福州)南部分新设漳州。
景云二年(711),改泉州(今福州)为闽州,新设泉州于闽南。此时建州辖建安、唐兴(今浦城)、邵武、沙县、将乐、建阳六县。改泉州都督府为闽州都督府,督闽、泉、建、漳、潮五州。
天宝年间,玄宗将“天下诸州改郡”,仍行郡县二级政区制。置长乐经略使于长乐郡(今福州),兼领长乐郡、建安郡、清源郡、漳浦郡、临汀郡和潮阳郡六郡的边防军事事务。
福建的中心再次由“建州”来到了“福州”,“福州”也在这时,正式奠定了福建“省府”的地位。而“建州”在此后的千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作为福建的第二“省府”。
唐开元福建五州
唐开元十三年(725)改闽州称福州,“福建”的“福”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上。开元二十一年(733),各取福州、建州首字,设置“福建经略使”,“福建”终于正式出现,此后至今成为闽地的统称。
先后设立福建防御使,福建节度使,福建观察使。由福建观察使分管福、建、泉、漳、汀五州,二十四县。
传统的福建五州—福、建、泉、漳、汀也在此时形成。
唐末五代,天下大乱,王绪等率军入闽,后由王审知后裔建立闽国。都福州。后梁开平三年(909),封王审之为闽主。升福州为长乐府,仍置建州、泉州、漳州和汀州。
在唐宋的历史上,一般来说,都城、陪都所在州才会被升为府。从玄宗之后,凡皇帝驻跸地皆升府。其地位高于州。
福州是福建第一个升府的州。而建州是中原王朝在福建第一个升府的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