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有光
霍松林先生作为羲皇故里人,自上个世纪八十年年代以来,一直在倾情关注并推动天水伏羲文化的研究、宣传与建设。他在《<天水通史>序》中总结了自己的认知与心得:“天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天水号称‘羲皇故里’、‘娲皇故里’、‘轩辕故里’,古史系统开天明道的三皇五帝,天水独占其三。解放前,北平宣武门外的关中会馆(为陕西省和甘肃省所共有)门口的木刻对联就是:‘羲皇故里,河岳根源。’如果说‘故里’云者尚属传说,那么秦安大地湾遗址的发掘则以其彩陶、碳化黍、刻画符号、地画、宫殿式建筑、料礓石地面等遗物,则实证了天水一带的古老文明。大地湾文化把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定论推翻、并向前延伸了三千年,使天水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的地位更为牢靠、显亮、重要。”
一、为天水1988年首届公祭伏羲撰写祭文
中华民族是数典不忘祖的礼仪民族。历朝历代帝王和民间,都有祭奠中华始祖活动。纪念中华民族的始祖,能够振奋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形成绵延不断、自强不息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1987年清明,黄陵举行了“省祭”轩辕黄帝仪式。霍松林先生受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委托,撰写了祭黄帝陵文。这篇《祭文》仿照古代祭文形式,用四言韵文写成。头八句是:“赫赫元祖,继武羲农;奋起神州,斩棘披荆。躬率貔貅,抵御侵凌;诸侯宾服,百姓康宁……”开宗明义点明:轩辕黄帝开创的功业,是继承伏羲与神农而来的。《祭文》还说:“一国两制,五洲共钦;祖国统一,华胄同心。”同月,在台大陆籍人士成立了推动返乡探亲的民间组织,他们突破禁令,走上街头,喊出了“死也要回去看娘”的口号。10月,台湾当局迫于两岸同胞渴望恢复往来的民意压力,终于宣布开放探亲。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探亲旅游接待办法的通知》。
(1987年《祭黄帝陵文》碑)
陕西“省祭”轩辕或对天水“市祭”太昊有所启发与触动。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天水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发展战略。如何搭好这个“文化台”,是身为市委宣传部长的霍想有先生一直苦思冥想该问题,认为作为天水文化的旗帜,应当首推伏羲。天水市内有全国规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明代伏羲庙建筑群。天水弘扬伏羲文化责无旁贷,同时搭好这个大舞台,不仅能达到“让世界了解天水,让天水走向世界”的宣传目的,而且对天水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988年6月26日(龙年农历5月13日,龙的生日),天水恢复“文革”后的首届公祭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公祭活动在伏羲庙内举行,天水市民倾城而出,盛况空前。天水市副市长郑京生先生是首届公祭伏羲活动筹备小组组长与主祭人,天水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伏羲圣像敬献了花篮。公祭筹备期间,经天水市委宣传部部长霍想有先生联系,霍先生为天水市人大常委会撰写了《祭天水伏羲庙文》。《祭文》系统总结了初祖伏羲法天地、画八卦、肇文字、作网罟、以渔以猎的丰功伟绩,明确指出伏羲生于成纪,崛起渭滨,天水是“羲皇故里”,继而申明公祭伏羲的目的与意义。全文是:
煌煌华夏,地灵人杰;自强不息,乃创鸿业。
慎终追远,缅怀太古;曰有伏羲,世称人祖。
生于成纪,史有文明。乘时崛起,清渭之滨。
观法于地,观象于天;始画八卦,文字起源。
民处草昧,茹毛饮血;始作网罟,以渔以猎。
历史发展,有此阶段;如草方萌,如夜初旦。
继此而往,代有贤能;耕耘教化,日进文明。
四凶咸殛,日月重光;绳其祖武,民气恢张。
深化改革,坚持开放;奋发图强,前途无量。
顾我西部,开发甚早。先哲遗泽,润及枯槁。
丝绸之路,横跨亚欧;汉唐文化,光耀寰球。
宋元以来,渐趋落后;人谋不臧,地利如旧。
今逢盛世,中华振兴;同奔四化,岂甘后人?
卦台效灵,麦积挺秀;羲皇故里,车马辐辏。
陇右贤达,海外赤子;齐心协力,繁荣桑梓。
人文蔚起,经济腾飞;工歌农舞,水美田肥。
敬告太昊,用表决心;超唐迈汉,共建奇勋。
1988年伏羲祭文与各界参加祭祀活动(郑京生先生)
1988年公祭伏羲大典首日封
公祭羲皇是与“伏羲文化节”一起举行的。自此之后,每年都要举办公祭羲皇仪式与伏羲文化节。1988年后,公祭伏羲发生的重要事件有:1992年8月13日,江泽民*视察天水时,欣然挥毫写下了“羲皇故里”题词。伏羲文化旅游节是对传统的伏羲祭典活动的一次重大改革,2000年开始,伏羲文化节改为伏羲文化旅游节。2005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公祭人文始祖伏羲的大典升格为省级公祭。2006年,太昊伏羲祭典荣列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开始,公祭伏羲大典由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天水市人民政府承办。2014年8月,经党中央、国务院审批,公祭伏羲大典成为甘肃省长期保留举办的重点节庆活动,每年举办一次,同时与台湾举办海峡两岸共祭伏羲典礼,实现了海峡两岸同日同时共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