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糖葫芦摊,出自《北京地方志·风物图志丛书—庙会》,市委党史研究室地方志办 捐赠
随着现代文明兴盛、宗教寺观减少、新式商店和公园等公共娱乐场所的出现,多数庙会日趋冷落,只有隆福寺和厂甸等少数庙会盛况仅存。
抗日战争时期,不少庙会停办,传统庙会走向衰败。
1949年后,定期庙会和节日庙会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定期庙会上的摊贩由政府组织,实行公私合营以后,被纳入国营商业主渠道之中。以娱乐为主的庙会通过节日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继续举办,其中春节期间的厂甸庙会以“文商并举、雅俗相济、商娱相融”的独特魅力享誉京城。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许多庙会逐渐停办。其后,“文化大革命”开始,所有的庙会停办,传统庙会走向终结。
(二)庙会的恢复与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带来文化娱乐观念上的变化。北京市政府从保护文物古迹、恢复民俗、传承传统文化、发展假日经济的角度出发,逐步恢复举办庙会。
1985年,首届地坛春节文化庙会举办,采用传统庙会加天桥娱乐场的模式,从2月12日到24日(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初五)开展了花会表演、戏曲曲艺表演、民间工艺品、风味小吃等活动,接待游人65万次,成为当年春节群众文化活动的高潮。地坛庙会把自发的民俗形式变成有组织的节庆活动,成为当代庙会的起点。
地坛庙会开幕式,出自《北京庙会史料》高大伟 捐赠
此后,北京市出现数十家庙会,有继承和发展传统的白云观庙会、以名胜古迹为依托的地坛庙会、创新品牌的龙潭庙会和大观园庙会等。逛庙会重新成为北京人的春节习俗。
民间花会,出自《北京庙会史料》,高大伟 捐赠
2004年1月24日(正月初三),以“北京风情舞动巴黎”为主题的盛装游行在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隆重举行,数千名来自北京的表演团成员和当地华侨华人组成的方队表演了舞龙、武术、车技、抖空竹、红扇舞、秧歌和紫禁城服饰,展示了中华神韵和北京风情。这是来自北京庙会的表演类节目第一次有组织、大规模在国外演出,北京庙会又成为对外展示我国当代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的一个窗口。
中国秧歌队在法国巴黎表演, 新华社记者 陈立群摄
进入新时代,北京的春节庙会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呈现出新的时代风貌。
庙会与非遗文化、展览展示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相结合。同时,兼顾各群体多元需求,精品演出种类齐全,老少皆宜、雅俗共赏。互联网时代,庙会的形式也更加多元,通过联合网络视听平台推出“云上庙会”活动,便于市民参与。近年来伴随着冬奥会热度的不断增加,北京庙会注入冰雪元素,不断满足市民对春节文化旅游生活的美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