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学家丁肇中的回乡之行因“纠错”引发热议。据悉,山东日照市科技馆准备打造模型,展示丁肇中的6个著名实验。在听取汇报时,这位年逾八旬的老人紧盯演示中每一处细节,向前凑了又凑,恨不得趴到屏幕上,严肃指出了42处错误。
42处错误,清晰勾勒出一位科学家的严谨形象。科学路漫漫,一丝不苟甚至“斤斤计较”,一直是丁肇中秉持的求索态度:一篇文章,要反复推敲,有任何的怀疑,绝不发表;一项数据,要力求绝对准确,为此他甚至严厉斥责过一位年过花甲的同仁。
而类似小事其实见于众多科学大家身上——“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院士的“微分方程”笔记,工整得如同印刷体一般;数学家周毓麟院士给人指导论文,专门提及“数学公式是否该退两格”;著名植物分类学家王文采院士的植物图手稿,“精美程度不逊于工笔画家的画作”……
一笔一划、一文一图皆“锱铢必较”,众人或许惊讶于这种择善固执、不通人情,可对于大师们而言,严谨治学的习惯已经融入血脉。
王文采院士手绘图。
再看丁肇中此次纠错,其实制造展示模型无非是照葫芦画瓢、还原场景,算不得科学研究,似乎没有必要太较真。更何况,对丁肇中来说,这是家乡的科技馆推崇自己,好像也该给几分面子。但面对设计人员“从网上找的”实验效果图,丁肇中挑出了一堆差错,这种举动很大程度是出于本能。他考虑的只有科学精准,而非人情面子。这6个著名实验,研究的皆是量子、粒子、中微子等,一个比一个复杂,想必绝大多数人都看不懂,这种纠错举动传递出的严谨、求实态度,却是每个人都能看懂,也应该学习的。
7月13日上午,丁肇中一行来到日照市科技馆工地现场考察。(图源:直播日照客户端)
大多数情况下的差错,都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以往丁肇中习惯不懂就问,被业界称为“不知道先生”;这一次他打了许多叉号,又成了“不同意先生”。而社会生活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恐怕是“差不多先生”,干事满足于“凑合着弄”“大概其就行”。科学研究中,总有人得到几组数据就要发表文章,有时还弄虚作假篡改数据;扶贫调研中,总有人胡乱问个三两句,大差不差填个表,便拍屁股走人了……
殊不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如此种种“差不多”,结果就是“差太多”。抱持这样的心态,做科学研究肯定是行不通的,即使是平常之事,想必也难免漏洞百出。
鲁迅曾言,中国人生着一种“马马虎虎”病,胡适也专门写过《差不多先生传》,批评国人不认真。如今来看,痼疾犹在,我们还当多向大师们学学,凡事认真一点、较真一点,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