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飞的事迹有些悲伤,但是丛飞的人生是伟大的。
对于那些质疑丛飞的善行是“病态慈善”的人,本人想说的是:不要因为自己做不到,就去否定别人的能做到的事。
你可以从丛飞是事迹中得到启发,但是一定要尊重他的伟大,尊重他的善果。
正如感动中国写给他的句颁奖词:
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
善良的人宁愿自己过得不如意,也看不得人间的疾苦,总想倾尽自己的心血,给世间带去一点温暖。
其实丛飞又何尝不想给父母、给妻子女儿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
在他的弥留之际,他曾向采访他的记者袒露过心声,原本他是打算等资助的那帮孩子学有所成后,自己再好好孝顺父母,好好陪陪自己的妻子女儿。
奈何老天给予他的时间太短了,只能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
一些人常说“好报”,局限于寿命的长短、少遭磨难。可是疾病和灾祸的发生大部分都是很难提前掌控的。
在物质上,丛飞有愧于家人,但是他给两个女儿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给这个社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难道不属于好的回报吗?
当下的娱乐圈,正是需要“丛飞精神”洗礼的时候。文艺工作者的公德、私德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重视,践行德艺兼修是每个文艺工作者的使命。
9月初,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加强文艺节目及人员管理的通知;11日,中演协联合14家平台发起了《构建清朗网络文化生态自律公约》。从演艺人员到媒体传播途径进行了全方面的改进措施。
这个时候,“丛飞精神”更应该得到媒体的再次宣传和众人的响应。行为方面的约束和要求配合精神方面的洗涤,势必能使娱乐圈乃至整个网络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
结语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在有限的生命里,不断地拓展生命的宽度才是活着的意义。“丛飞精神”必将长久地流传下去。
作为普通人,可以理解不了标杆人物的壮举,但是需要给予最大的尊重。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言善行皆是“善”,恶言恶语亦为“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