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有一位老和尚名叫海通,海通和尚本名清莲,是贵州人,他12岁便出家,师从高僧慧净。
24岁时,海通和尚开始游历天下,到嘉州凌云山时认为此处适合自己修行,便在凌云山上搭建了一间茅草屋。
海通和尚看着此处波涌浪翻,船毁人亡,心中十分不忍。
认为,必定是水怪在作妖,而要想降伏水怪,必须借助菩萨的法力。
因此,为了减*水势,普渡众生,他决心在凌云山岩上凿刻弥勒佛的佛像,意在仰仗佛祖无边的法力,“易暴浪为安流”。
历经玄宗、代宗、德宗三代九十载,才得以竣工于是,海通开始外出化缘,筹备物资和资金等,在江淮两湖一带募集钱财。
公元713年,海通和尚筹备好物资和充足的人力,开始正式动工。
然而,当乐山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通和尚就因积劳成疾去世了。
海通和尚去世后,海通的徒弟们又继续领着工匠修造大佛。然而由于缺乏资金,这项工程一度中断,停滞了十年之久。
朝廷得知情况后,下令将麻盐税款作为大佛工程的资金,并派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负责主持,乐山大佛的工程才得以恢复进程。
不过,当乐山大佛修建到膝盖处时,因章仇兼琼迁职任户部尚书离开乐山,大佛的修建进程又再次陷入停滞。
一直到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自己的积蓄,并向朝廷主动请缨主持大佛工程继续修建乐山大佛,才使得乐山大佛这个浩大的工程继续完成下去。
终于,乐山大佛历经玄宗、代宗、德宗三代九十载,在公元803年才得以竣工。
乐山大佛是一项惠泽后世的水利工程整座佛像倚靠在凌云山栖霞峰临江的峭壁上,依山而凿,临山而坐,与山岩浑然一体,正所谓“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乐山大佛通高71米,大约将近20多层楼的高度,光从大佛的脚背到膝盖处就有28米。
头宽10米,高14.7米,共有发鬓102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