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1938年,国民政府炸开河南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导致黄河水泛滥的景象,上世纪90年代还有很多人历历在目。
综上所述,九位专家们一致认为三峡大坝的建设工作需要从长计议。
那三峡大坝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历史?这九位专家的意见产生了怎样的效果?三峡大坝在修建工程中遇见了怎样的困难?
要回答这一切,还要从头开始讲起...
悠久的工程中国地广物博,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山川河流不计其数,但壮丽的自然风景却有其危险的一面。
古代中国经常发生洪涝灾害,这归根结底是缺乏对水资源的有效治理。
所以古往今来,中国人的“水治”观念从未停歇,春秋战国时期,李冰父子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从此便有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当时间迈入近代,国人也未停下治理江河的步伐。上世纪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先生提出要发展实业,其中一个重要的工程就是要长江上修建一座大坝,以达到“溯流而行、存续水力”的目的。
基于孙中山先生的决定,当时的政府部门也开始了设计、勘探工作,最终历经两年时间,大家终于完成了此项工程的设计工作,并匡测出了大概预算。
建设大坝的理想虽然丰满,现实却很骨感。那个时候的中国无论资金还是技术,都无法建设这样浩大的工程。
为了能让工作顺利推进,当时的中国只能寻找别国的帮助,而愿意合作的只有美国。
随后的十几年间,中美双方经过多轮谈判,美国愿意提供9亿美金的建设资金以及施工技术,但有一个交易条件,就是当时中国能以低价全面开展化肥贸易。
因为美国地广人稀,大量的森林被开辟成耕地,对化肥的需求极度强烈。
而彼时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化肥制造技术虽然落后,但好在数量多、价格便宜,如果能低价引进,长久而言,美国获得的利润远高于9亿美金。
明知吃亏,迫于当时“弱国无外交”的现实,当时的中国政府只能与美国签订了合作协议,三峡大坝正式启动。
然而,在那个特殊年代里,三峡大坝的建设过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首先是动荡的社会,使得大坝的建设缺少一个和平的环境;
其次是当时政府、人民关心的是能不能吃饱、能不能生存的问题,所以建设大坝就成为了一个多余的财政负担。
1947年,美国专家正式从中国撤离,中国科研人员也宣布不再进行三峡大坝的建造工作,这项工程暂时告一段落,等待另一位智者重新启动。
伟人重视,工程重启1949年,中国人民迎来了复兴的一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