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一切发展都离不开两个东西——机器和电力。
基于当时中国的技术,发电只有两种方式,水力或煤炭发电。
如果单依靠煤炭发电,每年将消耗大量的煤炭,而当时中国的工业能力无法支持大规模的煤炭开采活动,想要大规模通过煤炭发电只能依赖外购或者接受帮扶,但无论哪种方式,都会产生“卡脖子”的现象。
而且煤炭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只会越挖越少。况且煤炭发电产生的空气污染是无可避免的,所以单纯依靠煤炭发电不是长期的做法,只能依靠水利发电。
建设三峡大坝不仅要解决能源供应,还要解决洪灾问题,在古代,长江流域几乎每10年就要发生一次洪灾。
近代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和人口膨胀,长江流域的洪灾危害也越来越大,1870年长江洪灾直接淹溺38万余人,1931年、1935年的洪灾均淹溺14多万人。
正所谓: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伟人*明白这些问题急需解决,1953年2月,*到武汉会见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的林一山。
在“长江舰”上,*问林一山,南方的水源多,北方的水源少,能不能把南方的水借点给北方?
林一山说“可以试试”,然后直接展开长江流域的地图给*看。
*指着现有的水库群说道,如果把这么多的水库加起来,能不能抵上在三峡建造一个大水库?
林一山回答道,从防洪角度来说,这么多水库加起来也抵不上在三峡修建一个水库!
从此以后,三峡工程一直萦绕在伟人的脑海里,在此后的五年,*多次会见了许多专家学者,探讨三峡大坝工程的可能性,并提出了泥沙淤积、投资金额、战时防备等许多关键问题。
但林一山告诉*以新中国现在的物力、财力和技术,这些工程无法在短时间内建成。
*听后十分怅然,他感慨地对林一山说,将来有一天三峡要建成了,我们的同志们一定要“家祭无忘告乃翁”啊!
路途虽然曲折,但未来是光明的,在困难面前,伟人们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
1958年3月,中央会议通过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规划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修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但工作不能盲干,一定要采用可靠的方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