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多次强调工程质量,他说三峡大坝不止是百年大计,而是千年大计,要造福子孙后代。
正式启动有了国家的大力支持,被搁置10余年的三峡大坝再次重启,1958年6月,三峡水利枢纽第一次会议在武汉召开,会后专家联合出具了建设报告。
两年后,国家水利部又组织了100多名水利专家在三峡勘探、选址,这其中有18名苏联专家参与。
后来,由于经济原因以及国际形势的影响,三峡工程始终“走走停停”。
1970年,中共中央决定修建先期的葛洲坝工程,一方面解决能源供应问题,一方面为三峡大坝工程做准备。
临开工前,年过七旬的伟人*坚定地说,赞成兴建此坝。
其实不仅是*,三峡工程时刻牵动着每一位国民的心,在三峡大坝的决议书通过时,举国沸腾,大家都对三峡大坝的未来表示出了强烈支持。
就在大家以为三峡大坝准备动工时,社会上反对的声音却同时纷至沓来。
既然有人支持、有人反对,那做决定时就需要慎之又慎...为了充分发挥民主,1993年,国家邀请了知名专家学者、高校老师和多名人民代表齐聚一堂,对三峡大坝的修建与否做出最后表决。
投票现场十分安静,大家都十分重视这决定历史性的神圣的时刻。毕竟,他们的决定有可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最终,这场投票结果以支持三峡大坝建设而告终,投票结束后,一个个面露喜色的代表离开现场。
可谁也没有想到的是,正如前文所说,有9位泰斗级专家却反对三峡大坝的建设。
当然,我们要感谢那些专家提出的反对意见,因为他们提出的这些宝贵的反对意见,有利于我们重视并克服建设大坝过程中遇到的复杂矛盾,更坚定了我们战胜困难、造福万民的决心。
正所谓:反者道之动也。若没有针对现实情况的宝贵批评,那么,一味地赞扬将变得毫无意义。
最后,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三峡大坝工程的投票结果以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44票弃权而告终。
披荆斩棘、冀见光明1994年12月14日,三峡大坝正式启动,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正式迈出。
大家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打牢地基,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但是三峡大坝所处的流段四周石壁陡峭、水流湍急,非常不利于工程建设。
建设者想了个办法,对湍急的江水进行分流、截流,这样中间的江底就可以暴露在外,以方便他们在空地上建造基础工程。
经过近4年的时间,建设者顺利完成了基础工程,但另几个问题接踵而至。
长江水流湍急、不可能长时间分流,那么,如何快速建设?在快工之下,又如何保证工程质量?
三峡工程技术总负责人陆佑楣经过大量考察,最终决定购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建筑机械——塔带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