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盖山上遥望东门永川路浦边码头。
南宋乾道二年(1166)温州遭遇大水灾,八月十七日,台风挟带大暴雨,山洪暴发,夜潮倒涌入城,幸存者什之一。至今民间尚有“乾道二年,水满炎亭坳,江南只留十八家”之语。
温属沿海各县溺死两万余人,稻禾无收,大灾之后还出现了大疫。
鉴于此,温州知州传檄福建移民。以后数年,大批闽人移温补籍。王氏、池氏、郑氏、应氏、缪氏、杨氏自长溪,何氏自福鼎,曾氏自晋江,蔡氏自兴化,单氏、周氏、尤氏、戴氏、程氏、苏氏、张氏、陈氏、郭氏、徐氏、胡氏、柳氏、邱氏、邹氏、季氏、吕氏、林氏、施氏、钟氏由闽,包氏由合肥,马氏由河南迁入瑞安。
明代:
抗倭士兵戍守留温
○
明代抗倭,大批士兵戍守温州。明朝时期,温州沿海一带是常遭倭寇侵扰的地区之一。明代开国勋将汤和为永固海防之计,亲自规划、督导,在浙东、浙西沿海修筑卫所59座,并募兵6万守之,史称“海上长城”。
▲1930年代南塘河
59座卫所中,温州有金乡卫、温州卫、盘石卫和蒲门、钱仓、平阳、海安、宁村、盘石后、蒲岐等千户所,有力地防御了倭寇的窜犯。
▲温州东门浦桥
戍守温州的士兵当中,后来有不少在驻地定居,如温州市郊的宁村(当年的“所”),竟有上百个姓氏。据说,今苍南县金乡镇内的人使用的金乡话,是明朝金乡卫所驻军传留下来的话,属北部吴语系统而夹杂官话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