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是如何加快一体化步伐的?在优势产业上又是如何别出心裁,做到在全球大湾区发展中独树一帜呢?
大湾区最早的源头,可追溯到1994年香港学者在学术上提出的深港湾区设想。
但当时珠三角尽管是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却依然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交通互联互通等各方面的问题和阻碍。
因此直到2009年粤港澳三地联合提出“湾区发展计划”,大湾区才真正开始崭露头角。
之后在2015年这个概念第一次被明确提出,紧接着在2016年被写入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从而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并且于2017年第一次出现在国务院的工作报告中,表明国家将进一步支持这一重大战略,而国家的支持自然不是嘴上说说。
以2018年港珠澳大桥的正式通车为标志,粤港澳三地沿海横向连接的一体化程度明显加深。此前广深港高铁于2011年通车运用,香港部分也在2018年正式通车,又进一步使得粤港两地实现南北纵向互联。
如今整个珠江口两岸,除了上世纪末建成的虎门大桥外,还有在2013年动工建设,并于2019年正式通车的南沙大桥,其连接了广州南沙区与东莞。
另外2016年底动工建设,2023年底全线贯通,即将通车使用的深中通道,又进一步加强了深圳与中山之间的横向互联。
除此之外,2007年开通,连接深圳与香港的深圳湾大桥,2017年贯通,连接广州、东莞和惠州三地的广惠城际铁路。
以及2021年动工,目前还在建设,建成后将连接深圳至汕头的深汕铁路,都在进一步打通粤港澳大湾区自身以及对外的互联互通。
由此可见,在粤港澳计划提出前后,国家早已在基础设施规划上先行一步。另外粤港澳大湾区还有7座机场,旅客吞吐量早已突破2亿人次,还成为了全球沿海机场港口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所有港口的年集装箱货运吞吐量更是超越了8000万标准箱。
当然除了搞好基建以外,确立好发展方向才是关键,而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城市,正是大湾区的核心战略。
截至2022年2月,大湾区已布局了5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创新中心、2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产业方面,5G、人工智能等领域更是成为了大湾区的核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