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老一辈人非常熟悉的词语,叫做“北大荒”。
其实这个故事的起源,从1947年便开始了,东北地区一直都被称为“宝库”,但凡有权力意识的,都不愿意放弃这么一片风水宝地,解放战争时期,有很长一段时间内,东北被认为是解放战争的根基地区。
所以呢,这个时候为了巩固好咱们的根据地,给当地的农民形成良好的带头作用,大家顾不得苦顾不得累,在东北地区建立了一个机械化公营农场,这其实就是北大荒真正的起点,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农场数量增加到了五十多个。
前看着有了成效,这个政策便在建国后持续的推进了下去,特别是1956年到1957年的这两年时间里,耕地面积更是达到了一千多万亩地。
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曾经的“北大荒”摇身一变成为了“北大仓”,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出基地,可是到了现在,当年国家组织大量人力开垦的北大荒,现在要退耕还荒了,这是为何呢?
北大荒向北大仓的转变在1958年,无数仁人志士响应国家“屯田戍边”的号召,浩浩荡荡的奔赴我国的东北地区,最大一轮的北大荒行动就此展开。
让我们放眼回到那个时代,一大批热血青年被树为典范,发扬着自己的坚强意志,在崭新的中国上树立起了一面垦荒的旗帜,开发边疆,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青年们也逐渐意识到:爱国也绝对不是说说而已,现在我们的国家需要我们。
当年,八届二次全会作出了一个决定:调集十万官兵前往黑龙江的广大地区,开发在此前已经沉睡了百年之久的北大荒。
当大伙们听到了这个这个消息,全都沸腾了起来,我们在此前刚刚战胜了日本侵略者,又击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如今正是斗志昂扬的时刻,不少人更是喊出了“向地球开战”的口号。
挑战一切不可能,是那个时代的自信。
曾经的*连,无论是机关还是作战部,都有一种自己能够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的感觉,仿佛前方就是一场大硬仗,成千上万的官兵都卷入了这场浪潮。
斗志,是环境决定的,更是内心那份精神决定的。他们当中,有不少是从朝鲜战场上下来的老兵,本来就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如今又能继续为国家做贡献,这是一种何等的荣耀?
一位老兵更是回忆道:“我从江南来的,一下子从绿树成荫的地方来到这里,马上便被惊呆了,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一望无际的荒原地区。”
官兵们到达火车站后,便被分配好了垦荒点,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放眼过去,这绝对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壮举,特别是在垦荒初期时,条件非常的艰苦,人们不仅仅要修建道路,还要造屋子,刚去的时候那片土地上什么都没有,风餐露宿都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挨饿受累那都是天天得事。
每天经过了八九个小时的体力劳动后,大家都累得够呛,这个时候也没有一张温暖的小床可以休息,大部分人都是风餐露宿。夏季降水比较多,只好用简易的挡板遮风挡雨,到了冬天,北方刺骨的寒风便显示出了它的威力。
提到北大荒,就不可能避免地提到了一个人,王震将军。
王震
他在1954年的时候专门乘火车来到黑龙江视察,看到那广袤无垠的黑土地,他感叹道:“这片从未开垦过的土地,正是搞农业机械化的好地方。”
后来,结果也真的像他想的一样,这片土地被充分地运用了起来,后来王震多次来到北大荒看望战友们,并且建立新的垦荒地点。
在1958年那批官兵浩浩荡荡的来到国营农场时,王震亲自来到密山火车站迎接这些复转官兵。他还引用了“红军不怕远征难”诗词,继续写下了“英雄奔赴北大荒,好汉建设黑龙江”的句子。
那会中国和苏联的关系还是非常好的,苏联政府还向我国赠送了全套的机械设备,并派出各类顾问前往黑龙江地区指导我国的建设工作,一度把北大荒的开垦工作推向了高潮。
正是这些年轻的军官和士兵们的奉献,才成就了北大荒最初的模样。
后来,因为多种多样的原因,中苏开始交恶,北大荒的工作历经了十几年,仍然在继续推进着,接下来的日子,我们只能依靠自己。
起初,开垦需要很多“蛮力”,大家坚信着大家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经过了十几年后,也确实见到了成效,知识在经过了积累以后,大家更是得出了一致的结论,要科学生产,要把这个地方的生存根基建设出来,而并不仅仅是种出粮食。
所以在1968年到1976年的那段时间,全国上上下下又有五十多万知识分子来到了这里,为垦区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