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晚报】
方向感不是一种单一的感觉,而是在环境中定位和寻找路的能力。方向感强的人,能快速到达目的地,避免迷路和绕道。
“方向感”这个词,涉及方向识别、空间知觉、坐标系转换等一系列能力,这些能力既受基因影响,更与后天环境和训练相关。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弢教授详细解释了这三种能力:
“方向识别”,相当于确定“你”的位置和当前运动方向,好比我们在商场里看平面地图时,标识“你”的那个小红点。
“空间知觉”,相当于地图,就是外部空间各个物体的相对位置和距离。
“坐标系转换”,则相当于“你”如何旋转地图,使得它与你的当前运动方向相匹配。
这就像我们用地图找路,“一般我们要先确定自己面朝哪儿站着,找几个标志物,然后拿出地图,找对应的标志物在哪里,找到后,旋转地图,让它与我们面朝的方向一致,最后在地图上找到目的地,该怎么走就一目了然了。”张弢说。
“方向感之所以不好,是空间认知加工出了问题,人对距离有不同的感知,有人的感知较准确,有人的认知偏差较大。转换有问题、细胞有问题等,都可能导致方向感不好。”张弢说。
人类严重依赖视觉来感知世界,大脑的导航系统,需要多种感官的输入,包括声音、气味和触觉(如行走时腿部肌肉的感觉)。来自内耳前庭系统的信息也很重要,它记录了我们移动的速度和方向。
另外,人的“位置细胞”和“网格细胞”也存在天生差异,某些阿尔茨海默病高风险基因携带者,方向感要差于非风险基因携带者。
考虑到心理定位的复杂性,出错也就不足为奇了。例如,当灯光熄灭、缺乏视觉输入时,“位置细胞”的放电开始变得不稳定,会使我们迷失方向;如果感觉系统或导航系统受损(如脑损伤),方向感也会受到影响。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