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一份好的研究报告,小学课题研究报告范文300字

首页 > 社会 > 作者:YD1662025-03-24 07:50:42

如何写一份好的研究报告,小学课题研究报告范文300字(1)

写作指导

一、什么是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应用文书。

二、调查报告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写实性。

调查报告是在占有大量现实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用叙述性的语言实事求是地反映某一客观事物。充分了解实情和全面掌握真实可靠的素材是写好调查报告的基础。

2、针对性。

调查报告一般有比较明确的意向,相关的调查取证都是针对和围绕某一综合性或是专题性问题展开的。所以,调查报告反映的问题集中而有深度。

3、逻辑性。

调查报告离不开确凿的事实,但又不是材料的机械堆砌,而是对核实无误的数据和事实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探明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预测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提示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得出科学的结论。

三、调查报告的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1、情况调查报告。

是比较系统地反映本地区、本单位基本情况的一种调查报告。这种调查报告是为了弄清情况,供决策者使用。

2、典型经验调查报告。

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总结工作中出现的新经验,从而指导和推动某方面工作的一种调查报告。

3、问题调查报告。

是针对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专项调查,澄清事实真相,判明问题的原因和性质,确定造成的危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建议,为问题的最后处理提供依据,也为其他有关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的一种调查报告。

四、写作点拨。

1、选好研究的选题。

研究报告的选题,可以选取社会热点问题,也可以选取大众普遍关注的问题,总之要做到切实可行。

2、材料真实,语言准确。

写作时所选材料一定要真实、可信,尽量少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来夸大事实或抒发感情。如果涉及到数据说明,数据一定要准确。

3、结构清楚,详略得当。

文章主体部分要做到结构清楚,根据写作重点做到有详有略。

五、写作格式

研究报告包括标题和正文两大部分。正文又包括前言、主体和结尾。前言部分一般是先提出问题,也就是写清楚研究的目的。主体部分写清楚研究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把步骤写清楚。结尾写出研究结果,提出看法和建议。

标题的基本格式:

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

正文的基本格式:

1、问题的提出

2、研究方法

3、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4、研究结论

范文引路

01

范文一

关于街头错别字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的同学发现街头有很多错别字,所以大家想搜集街头的错别字,交流感受,并思考街头出现错别字的原因,最后向有关部门提出改进意见。于是,我们在学校附近的街头展开了一次关于错别字的调查与研究。

二、研究方法

将全班同学分成三个小组,在学校附近的街头进行实地调查,了解街头易错的错别字及总体情况。

三、调查研究情况和资料整理

我们行走在街头,可以看见城市广告、宣传画、招牌、标语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错别字。有的故意使用别字,有的用谐音乱改成语,有的误用繁体字等。一些街边店面广告上出现的错别字,如,将“新形象”写成“新形像”,“一见钟情”写成“衣见钟情”,“三国演义”写成“衫国演衣”,“挑三拣四”写成“挑衫捡饰”,“家具”写成“家俱”……滥用简体字的情况还经常存在于各种手写的告示上,有的错别字如果不仔细琢磨,还真有点难以辨认呢。在调查的102张街头广告中,有48张街头广告出现了错别字,错误率达到47.1%。错别字的样式也是五花八门,如,将“打折”写成“打拆”,“寻人启事”写成“寻人启示”,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四、研究结论

(一)原因通过本次调查,我们认为街头错别字出现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写字人没有查证就随意使用汉字。

2.商家故意写错汉字,以此来吸引顾客的眼球。

3.写字人文化水平较低,没有掌握一些同音字、形近字的字形区别。

(二)建议针对上述现象,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正:

1.成立一个“净化街头语言文字小卫士”志愿者活动小组,定期走上街头,宣传街头错别字的危害,提高人们规范使用汉字的意识。

2.倡议商家制作标准、规范的广告牌。

02

范文二

关于汉字演变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每天都在学习和使用汉字,但我对汉字发展演变知之甚少。汉字到底是怎么来的?汉字的演变过程又是怎样的?我对此十分好奇,所以我对汉字的演变作了一次调查与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阅有关汉字演变过程的书籍,了解汉字的起源及汉字字体的演变。

2.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汉字的自然流变。

三、调查研究情况和资料整理

1.书籍、报刊汉字起源及演变汉字最早是由图画演变而来的,汉字的演变以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五种字体最为典型。

2.网络汉字的自然流变包括结构、读音、字义、数量等方面的变化。

四、研究结论

1.中国汉字历史悠久,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等,历史上还流传着仓颉造字的说法。实际上,文字是为了满足人类日益复杂的交际的需要,在原始的画画记事的基础上,人们共同创造出来的。文字一般起源于图画。

2.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汉字字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以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五种字体最为典型。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两者都主要在商周时期使用。小篆是从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发展而来,秦朝统一六国后得到推行,成为我国最早的统一的文字。隶书形成于战国晚期,通行于两汉。魏晋以后有了楷书,南北朝之后,楷书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字体,一直通行至今。

3.汉字在演变过程中,也发生了自然流变。汉字的自然流变有时间上的因素,也有地理上的因素,它使得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多样化,造成异体字越来越多、字音读法不同和字义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应以《简化字总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等字表为标准,规范使用汉字。

03

范文三

关于不规范用字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媒体应运而生。影视、广告、出版物接踵而来,商品包装,广告招牌变着花样地吸引顾客?这是时代的产物,代表着社会的进步。但随之而来的出现了许多不规范字,给识字尚少的小学生造成错觉,为他们以后的识字设置了障碍,也为人们办事带来许多不便。另外,在新课程改革中,确实培养了一大批有特长,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但是,不免顾此失彼,老师们相对地淡化了识字,写字。加上考试科目,项目增多,学生任务重,头绪多,书写质量自然不高,不规范字越来越多,从学生的作文,日记等作业中明显地反映出来。基于以上这些状况,我们班成立了“啄木鸟”行动小组,为“规范社会用字,共创文化潍坊”贡献自己的热情。

二、实践活动目标

1.通过调查活动,使学生正确使用规范字,认识规范用字的重要性.。

2.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社会用字状况,加强规范用字的思想意识 。

3.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4.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规范社会用字作出贡献。

三、调查活动内容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用字环境,实地考察出版物,影视屏幕,公共场所的设施及招牌、广告、商品包装说明,企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行业中的用字规范状况。探究社会上的错字、别字、使用简化字、繁体字等不规范字的比率,对不规范的用字现象提出善意的批评,建议使用规范汉字。

四、活动过程

1.调查人员:“啄木鸟”行动小组成员

2.调查时间:2023年4月9日——4月22日

五、调查结论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礼仪之邦,特别是中国文字。中国文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但是,现代的人们对中国文字传统的写法有所改造,那些现代的字使现今这个社会出现了许多的错别字。希望大家能对这种现象引起重视,杜绝不规范用字的现象。

04

范文四

关于王羲之书法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中国汉字发展的几千年里,汉字书法家辈出,其中不缺少书法大圣贤,像欧阳询、柳真卿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但是最有名的怎么是王羲之呢?

二、研究的方法

1.在网上搜王羲之资料;

2.观看关于王羲之的纪录片;

3.查阅史书。

三、调查研究情况及资料整理。

通过查找书籍和网络搜索等方式,我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并认真分条整理如下: 王羲之是晋朝人,从小就开始学习书法,每天坚持练习,因此受到家里人的赏识。他的书法不是特定的哪一种字体更像是楷书、行书、草书结合起来,最有名的作品就是《兰亭集序》,这幅书法作品把邢台写的淋漓尽致,更是受到唐太宗的喜爱。他另一幅出名的作品《快雪时晴帖》,实际上是王羲之写给别人的一封只有28个字的信,却被别人当做珍宝收藏起来,因此可见王羲之的书法在当时是多么的有名。 王羲之到了晚年的时候称病辞官,开始游历大江南北,留下了很多知名的书法作品。

四、研究结论

1.王羲之的书法风格

(1)集各书为王书,有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行楷行草。

(2)学钟繇隶书,并运用隶书;学张芝书,并刨析草书。

(3)最明显特征就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各种美。

2.王羲之楷、行、草的书法名作

(1)楷书有《乐毅论》、《黄庭坚》、《东方朔画赞》等。

(2)行书有《兰亭集序》、《孔侍中帖》等。

(3)草书有《十七帖》、《丧乱帖》等。

通过这一次研究,我觉得王羲之之所以这么受欢迎是因为他的坚持,所以想要有一番成就一要坚持。

05

范文五

关于汉字历史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每个人的精神家园,我们身边到处是汉字。那么汉字是怎么来的?又是谁造的呢?它经过了什么演变呢?为了弄明白这些问题,我对汉字的历史进行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我通过以下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

1.上网搜索。

2.查阅书籍、报刊。

3.询问相关人士。

三、调查研究情况及资料整理。

通过查找书籍和网络搜索等方式,我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并认真分条整理如下:

1.汉字经过了六千多年的变化,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是象型字,十分生动。

2.汉字是由仓颉造的,仓颉原名侯钢,名颉,俗称仓颉先师,又史皇氏,又日苍王,仓圣。《说文解字》、《世本》、《准南子》皆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主史官,见鸟兽的足迹受意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

3.汉字由零散字符逐渐积累,到达一定体量后经过人为规范形成文字体系,其演变过程可简单的归纳为声、形、象、数、理五个部分,依次顺序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其中甲骨文为最早的汉字。

四、研究结论

1.汉字约在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定型的。

2.汉字是仓颉造的。

3.汉字经过了从甲骨文到行书的七次演变。汉字字体的演变不仅体现出汉字的悠久历史,也使我们对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历史充满好奇心,不断地去探索。

,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