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全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尤其是《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以来成效显著,垃圾分类的意识深入人心,市民主动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基本养成,垃圾分类已成为引领低碳生活的新时尚。
据统计,除受疫情影响外,全市可回收物分出量6912吨/日,有害垃圾分出量2.07吨/日,湿垃圾分出量9328吨/日,干垃圾清运量15552吨/日。湿垃圾分出量基本稳定在干湿垃圾总量35%左右,可回收物量回收量基本稳定在日均7000吨左右,有害垃圾分出量日均2吨以上,与2021年生活垃圾分类实效基本持平,全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保持良好势头。
2019年以来,全市服务于居住区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点中,已有22000多个完成升级改造,安装了洗手装置和除臭设备,社区分类投放环境有效改善。全市持续优化“一小区一方案”,从细节入手、向实处着力,让垃圾分类从社区治理难点成为撬动社区治理的有力支点,营造整洁人居环境,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遏制“破窗效应”,小包垃圾治理有突破
小包垃圾的丢弃一直是垃圾分类中的顽疾,随意丢放的行为很可能引发“破窗效应”。今年上海开展小包垃圾专项整治行动,“小包垃圾随手拍”小程序全面上线,向全社会开放监督反馈通道,市民可随时随地对身边的小包垃圾落地现象在线反馈问题、提出建议。各区将定期梳理市民在线反馈的集聚性小包垃圾频发社区清单,并在“小包垃圾专项行动曝光台”进行通报及重点督导,实现小包垃圾治理常态长效,营造整洁人居环境,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投放难题有改善
调整优化垃圾投放时段。采取更加灵活的定时策略避免垃圾投放时人群聚集,调整优化宣传引导措施,抓好重点人群、重点环节、重点单位的宣传引导和科普教育,提高垃圾分类积极性。
化解老旧小区投放难题。上海还有部分里弄住宅,因面积狭小无法设置垃圾箱房,问题矛盾突出,本市中心城区积极探索化解难题,通过采取“车辆定时停靠、志愿者现场督导、投放结束及时清运”的“可移动投放车”方案,巧妙化解矛盾、破解垃圾分类短板痛点。上海还有部分里弄住宅,因面积狭小无法设置垃圾箱房,问题矛盾突出,本市中心城区积极探索化解难题,通过采取“车辆定时停靠、志愿者现场督导、投放结束及时清运”的“可移动投放车”方案,巧妙化解矛盾、破解垃圾分类短板痛点。
增科技添妙招,垃圾投放环境有提升
科技新招助力改善投放环境。本市多个社区应用新工艺、新技术开展社区垃圾箱房防虫除臭升级行动,通过对清洁后的生活垃圾箱房进行“覆膜”有效驱虫除臭,通过在垃圾箱房内添置喷灌系统有效抑制臭味,防虫除臭控制措施已逐步在上海生活垃圾投放收集点得到普及。
“一网统管”赋能科学管理。本市多个街镇将“一网统管”智慧平台运用于生活垃圾分类,深化智能监控对定时定点投放的场景应用。不仅能够实现对全域点位数、点位地理位置等基础信息的掌握,还能实时了解垃圾桶满溢情况、干湿垃圾混投次数、乱扔垃圾高峰时间段等动态数据,全面提升垃圾综合治理能力和水平。
相关案例
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彭三小区
该小区始建于上世纪1959年,是较老的工人居民区,居民户数2684户。彭三小区垃圾分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强化基层党建引领,居委、物业、业委以居民区党总支为主,建立“四位一体”垃圾分类组织构架,奠定垃圾分类推进重要基础。
二是改造提升分类环境,2018年开始试点垃圾分类,启动宣传发动、推行绿色账户,安排志愿值守,完成室外投放点位归并和撤桶,纳入定时定点投放点;完成高层楼道撤桶,引入两网融合,并在中心小花园建设智能细分垃圾分类投放点和大件垃圾装修垃圾箱房。
三是注重人性化便捷设计,街道和居委一直坚持“环境洁、无异味、投放便、不绕路”,引入除异味管理,通过采用从植物中萃取的除臭剂,运用无感极细雾化喷洒,做到全自动感应喷雾,同时配合“一网统管”进行远程监控,小区异味扰民已趋于无,箱房的环境越来越好,老百姓满意度越来越高,垃圾分类实效也随之步步提高。
静安区宝山路街道宝昌路737弄旧式里弄
宝昌路一侧有一片老式里弄,居住300户人家,户籍人数800人左右,实际居住600人左右。旧里内部空间局促,房屋之间走道不足两米,最窄处仅容1人通过,原有垃圾投放点无法满足分类需要,直接造成小包垃圾散落严重、环境脏乱等情况。尤其是疫情后,如何尽快恢复垃圾分类工作实效,满足里弄居民垃圾分类投放需求,成为基层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
一是开展多轮居民意见征询,原本沿街垃圾投放点位空间狭小垃圾容易满溢,同时里弄房型低矮、沿街而建,垃圾投放点正对着居民家门口,居民反映强烈,最后一致决定废除原投放点,化解居民矛盾问题;
二是大胆创新借鉴有效经验,参照商铺垃圾上门分类收集模式,引入“移动投放车”,车厢可同时容纳3个240升干垃圾桶、1个120升湿垃圾桶、1个有害垃圾小型收集箱、1个可回收物存放区,正好满足300户居民的投放需求,通过“车辆定时停靠、志愿者现场督导、投放结束及时清运”调度安排,创造了良好的分类环境;
三是着重常态长效治理,针对小包垃圾难题治理和疫情后分类实效恢复,充分利用移动投放车,在非投放时间段内对街道范围内落地小包垃圾进行清理,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物尽其用、精准施策。
作者:史博臻
编辑:朱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