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272厂家属区,衡阳市二七二厂地址

首页 > 社会-民生 > 作者:YD1662022-12-02 22:37:06

易胜清出生的1958年,7个来自中南矿业公司的年轻人,来到许家洞金银寨,正式筹建411矿(1958年更名为湖南二矿,1964年更名为711矿)。易胜清的父亲是第一批矿工,很长一段时间里,对自己的工作讳莫如深,易胜清只知道父亲在郴州挖矿,每个月寄钱回邵阳新宁老家。这让邻居羡慕不已,这是他作为“工二代”最初的骄傲。

易胜清对于那段历史的了解,更多的来源于资料记载和老人们的讲述。

1955年9月9日,中国核工业的先遣队309队第四分队航测队,在郴县许家洞金银寨发现航测异常,从空中丢下了一包石灰。此时,309队第二分队正在郴州宜章一带山区进行精细地面勘探,25米一个点,100米一条测线。

地面勘探,靠的勘探队员的双脚,仪器是“用一火车皮鸡蛋”从苏联换来的伽玛仪,还有一张日本人绘制的地图,后面还跟着持枪的公安警卫。据说,当年有勘探队员还被当地的公社当作特务抓了起来,毕竟,手持奇怪仪器和日本地图,太像做侦察情报工作了。当年10月,二分队勘探队员陈金陵被派往金银寨一带勘探,那年,他19岁。在蹚过一条齐膝深的河流时,伽玛仪突然“嘎嘎”响起来,他还以为是仪器出了故障,等他们快到山顶时,一条长约200米的硅化带,如透明的天然屏障挡住了去路。他们只能沿着悬崖峭壁往上攀爬,耳机里又传来“嘎嘎”声,陈金陵沿着石壁探测了50多米,“嘎嘎”声响个不停。陈金陵激动地举起伽玛仪,兴奋地告诉同行的警卫:“我们发现大异常了。”

711矿矿区,多年前,勘探人员就在这里发现异常

衡阳272厂家属区,衡阳市二七二厂地址(9)

他们在黄昏时下了山,第二天,第二分队全体人员在陈金陵的带领下找到了他们发现的异常区域,用石灰画了一个大圆圈,定点。晚上,队长才告知,他们找到的是做原子弹的原料,那群年轻的勘探队员心里,从此多了一个激动却又不能言说的秘密。

次年2月,中南309队10分队进入金银寨,进行普查勘探。1957年6月,10分队向国家第一次提交了金银寨矿床工业储量报告。10月,中南矿业公司筹建411矿,10月30日,国务院总理*批准411-1工程为国家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重点建设项目。

缺乏食物,职工们搞“精神会餐”

85岁的地质工程师张桂芝,是在1958年3月接到调往湖南一个保密单位通知的。

张桂芝是辽宁丹东人,1955年本溪钢铁学校黑色金属开采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江西大吉山钨矿工作。4月初,她就带着行李从江西赶往衡阳中南矿业公司报道。随后,她和姜德林、谢英、苑宝存、熊惠贞、罗淑琴、彭金莲作为筹建411矿的先遣队被派往郴县许家洞金银寨,张桂芝是唯一的未婚女性。多年之后,易胜清给张桂芝取了一个颇为诗意贴切的名字“矿山里的一朵雪莲花”。

先遣队到达时,矿区只有一座篱笆围成的小院,三栋平房和一个厨房。隔壁是湖南省疟疾防治研究所,二层小楼,足见此处的偏僻,“人到郴州打摆子”的古语在这里变得格外真切。后来,疟疾防治研究所成了矿区最初的办公楼。夜里格外幽静,除了京广线上疾驰而过的火车,还有山林间野兽的长啸。偶尔在野外遇见毒蛇,成了广东队员难得的美味。

在矿区基建破土动工的同时,已经有大批工人进入矿区。百姓家的土房、自己搭建的帐篷成了工人最初的住所。没有食堂,挖个小土坑烧火做饭,雨天里,工人们撑着雨伞排队买饭……夏天的夜晚,走到河边、水塘边需要咳嗽或者喊上一声,因为经常会撞见洗澡的人。条件过于艰辛,少数人放弃了难得的工人身份,悄然回了乡。

姚文斌,83岁,地质工程师

而任务突然变得急迫起来,上级指示,湖南二矿必须提早投入生产。为了争取时间,在设备未运到之前,电石灯照明、钢钎加铁锤打钻、人工推矿车运渣土、自然通风……几乎是最原始的方式,开始了坑道、矿井修建。张桂芝是早期唯一的女技术员,经常需要下井,井下温度高,工人们赤身裸体。张桂芝下井之前,要敲击通往井内的铁管通风报信,工人们听到信号,匆忙穿好衣服。

在张桂芝多年后的回忆里,那段艰辛的岁月,蒙上了一层浓重的浪漫色彩。身体的辛劳很快被忘记,在她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与工人们唱歌、跳舞、排练节目的美好快乐,说起这些几乎让老人热泪盈眶。

黄昏,我们在711矿6处寻访83岁的地质工程师姚文斌,易胜清说他有说不完的故事。邻居指着日落的方向说他散步去了,颇有些“寻隐者不遇”的味道。日落之后,身材高大、戴着帽子的姚文斌拄着拐杖从另外一个方向朝我们走来,远远作揖道歉。每天下午的行走,是这个老地质人多年的生活习惯。“走了6公里,地质人,有一双好腿。”乡音未改,出口依旧是浓重的河南话。

1959年,姚文斌从长沙地质学校毕业,学的是研究铀的专业。毕业以后,他就被分配到这里,先后在地测科、钻探队、野外队工作,他熟悉矿区的每一条坑道。矿区有48条剖面,怎样精准计算施工是个难题,姚文斌创造的“坐标计算法”精确计算出剖面数据,在当时是一种创造。

姚文斌来到矿区,刚好赶上三年困难时期,尽管是重点工程,食物同样难以保证。“冬天里,出了井浑身湿透,回到宿舍,点上一盆火,几个人围坐,就讲好吃的。”他们把这称之为“精神会餐”,姚文斌说得最多的是家乡的馒头,母亲做的面。“不管用,越说越饿。”姚文斌笑着说,尽管如此,“精神会餐”依旧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一出井,年轻人就呼朋引伴,“走,回家吃大餐去。”还煞有介事地问:“今天吃什么?”

711矿的老人们,黄昏时聚在一起,回忆往事

衡阳272厂家属区,衡阳市二七二厂地址(10)

四川人侯守臣,对于筹备期的饥饿印象并不那么深刻,相比于繁重的坑道掘进和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饥饿显得没那么重要。侯守臣是抗美援朝的老兵,1959年,四川的五百名战士被秘密派往711,身体强壮的侯守臣是掘进组的一把尖刀。“井下少不了他,经常连续工作20多个小时。”侯守臣听力不好,也不善言辞,妻子王淑成迫不及待在一旁补充,她认为丈夫以前给她讲的矿井故事,远比丈夫接受采访时讲得惊险刺激。王淑成是1962年来到矿上的,当时,矿上有人去了四川老家,说是要给她安排工作,她激动地来到这里,却发现是丈夫在井下出了事故,“洞顶掉了一块石头,把他砸到28米的井底去了,昏迷7天7夜”。伤好以后,很快又下了井。

侯守臣,四川人,1959年来到711矿

衡阳272厂家属区,衡阳市二七二厂地址(11)

1963年,711矿正式投产,中国第一批铀矿石从许家洞车站秘密运往衡阳。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消息传来,矿区一片欢腾。多年之后,那时候的激动,依然是第一代核工业人脸上的表情。

矿区最后的理发师,坚守57年

易胜清多年前写过一篇几万字的小说,没有发表,原型来自于家乡的一个女孩,也有自己的折射。“女孩的亲戚让我给他介绍一个矿里的对象,我把她介绍给我一个同事,把女孩带到矿里见了面。后来,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成功,可能彼此没有对眼吧。”易胜清的小说里,我不知道是否有一个圆满结局,女孩是否成功成为一个脱离农村的家属工。不过,据易胜清描述,小说的开头,是农村女孩乘坐火车,满心是成为城市人的欣喜,还有火车上到处找厕所的窘境,这也是他成为工人后的心境。

邓玉珍,711矿年龄最大的理发师

衡阳272厂家属区,衡阳市二七二厂地址(12)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