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应新传授折纸技艺。
1992年一天,王应新正给市防疫站宣传栏换报纸。一块玻璃掉下,砸中头部,划破小腿,缝了几针。他被迫在家休养一个多月。
“走不动,很无聊。”王应新搬个小凳子,坐在坝子里,折纸玩。
摆弄间,一只从前折的官帽稍加改动后变成了一只蜗牛。王应新大喜,“很多东西有共性、个性。比如哺乳动物都是一个脑袋、一个脖子、一个身、一个尾巴,飞机都是机身、机翼、轮子,昆虫都有头、胸、腹、脚,只是细节有别。”
举一反三,他折出了骆驼、马、牛等不同动物,和一系列飞机。
1994年五一劳动节,王应新在单位工会办了自己第一次折纸展览,作品主要是以军事、动物为题材的组合折纸。
“做成一件事,光爱思考不行,还要有耐性。”90年代,他创作了生平耗时最长的作品——编钟系列。
王应新在中学历史课本上得知出土文物编钟后十分兴奋,决心要折出一套编钟。
泡图书馆查资料,他开始按照实物大小边琢磨边折,但总觉得哪里不对。一年多过去,折出的编钟始终缺乏立体感,这一折就是好几年。
一天,王应新又折了一堆废编钟后出门找灵感,废编钟被妻子丢到了外边。他回家时发现,一只编钟的角被雨水打湿后翘了起来。
“终于有了立体感!”王应新狂喜,一个多月后,他终于折出了一套64个高20公分、长80公分的编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