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星光、彭勇的文章《历史时期的“黄河清”现象初探》所附《历代黄河澄清简表》可知黄河清发生在十二月、正月的次数远远高于其他月份,这显然是受冬季黄河中游河道冰封的影响。
3、人类影响
人类影响的首要表现就是黄河中游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使得地表植被状况明显改善,减少了泥沙流失量,从而使黄清在特定时期内增多。黄河中游地区所处的自然条件注定了它的多泥沙、善淤、善决和善徙的特征,再加以黄河流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开发,对这一地区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又必然加剧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水土流失的加剧。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顺应了自然规律,在黄土高原区域减少农业比重增加畜牧业比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黄河澄清的可能性。
例如谭其骧在《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中提到:“历史上的魏晋十六国时代是一个政治最混乱,战争最频集的时代,而在黄河史上的魏晋十六国时代,却偏偏是一个最平静的时代。”其原因就在于“以务农为本的汉族人口的急剧衰退和以畜牧为生的羌胡人口的迅速滋长,反映在土地利用上,当然是耕地的相应减缩,牧场的相应扩展。黄河中游土地利用情况的这一改变,结果就使下游的洪水量和泥沙量也相应地大为减少”
人类影响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对黄河河道的治理,使得黄河的泥沙输送得以调节,黄河的泥沙在类似水库的缓流河道中沉积,从而减少了向下游输送的泥沙量,下游的河水就会有变清的趋势。例如东汉永平十二年(69),明帝令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王景、王吴治理黄河,他们创造了水门控制法,将黄河与汴河相连,十里一水门,调节黄河水流,使黄河输沙量减少,这一时期出现了“河水清复清,苻诏死新城”的民谣。这也是东汉时期黄河清记载较多的原因之一。
小浪底水利枢纽排水
虽然我们现在没有直接的史料可以证明当时黄河中游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王景对黄河的治理对于黄河输沙量变化的影响,但现当代一些重大的水利工程对黄河水沙状况的有利影响却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证据。如小浪底水利枢纽的修建,调节了黄河水量的变化,使中下游的水质有了明显的改善,泥沙含量大幅度降低,澄清度明显提高。
4、地震
地震也会造成河水含沙量的突然变化。究其原因当有二。一是由于地震引起的地壳断裂使得地下水的大量涌出,从而局部改变了黄河的泥沙含量,使黄河的泥沙含量比平时少了许多。二当为地震引起的山体崩塌滑坡等固体物质堵塞了河道,使得下游河水流量突然减少,河水流量小,携带泥沙量就小,河水变小变清。而堵塞河道的堆积物一旦溃决,大量的经过沉淀的河水注入下游河道,也会造成特定时间段下游河水的澄清。上文《水经注》所记“建宁四年二月,河水又清也”在《后汉书 卷八 孝灵帝纪第八》有载“(灵帝建宁)四年,二月癸卯,地震,海水溢,河水清。”“五月,河东地裂,雨雹,山水暴出。”由此可知河水清与地震的关系可谓非常不容忽视。
1、灾害对东汉末年社会的影响
河清所反映的东汉末年的灾害,以旱灾为主,也有旱灾引起的蝗灾和瘟疫等。上文所述延熹八年四月之河清所反映的旱灾,造成“比岁不登,民多饥穷,又有水旱疾疫之困。盗贼征发,南州尤甚。灾异日食,谴告累至。政乱在予,仍获咎征。其令大司农绝今岁调度征求,及前年所调未毕者,勿复收责。其灾旱盗贼之郡,勿收租,馀郡悉半入。”“司隶、豫州饥死者什四五,至有灭户者,遣三府掾赈禀之。”
在季风性影响显著的情况下,水旱灾害历代都是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而如上文所述连年之灾害对社会的冲击更是可想而知。
一方面政府赋税收入大减,同时又需赈灾救民,国家财政难免吃紧,中央集权的调控能力就大为削弱。
另一方面,再生盗贼,灾害连年走投无路的农民往往迫于生计铤而走险走上和政府对抗的道路,政府平息暴民叛乱需要集饷出军,这就更加剧了财政负担,中央愈无力地方愈独立,社会就愈加动荡,中央集权的统治就岌岌可危矣。这样的恶性循环似乎在每个朝代的季世都依稀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