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图片由食家饭提供
本文作者/韩小妮
每到春夏之交,本地蚕豆是一样对上海人来说时不我待的应季美味。它上市只有7天,168小时,分分钟都在年华老去。
为了守护它的鲜嫩,坊间有不少关于如何“伺候”它的“传说”。
今年气温比较高,本地豆差不多4月下旬就上市了,比往年要早一些。
在对解封的漫长等待中,上海人就这样错过了他们谜一样信仰的本地美食。
01
上海人有多喜欢吃蚕豆,剥下来的蚕豆壳可以作证。
2019年的《解放日报》算了算:在普陀区的甘北菜市场,周边一上午就能产生1吨重的豆壳,把9个大垃圾桶全部装满。
那年恰逢上海开始推行垃圾分类,街道索性成立了一支“蚕豆壳志愿者队”(听听这名字!)。
志愿者引导剥豆市民壳管壳,豆管豆,最后把豆壳全部收集起来,投进路边的湿垃圾回收桶。
因为爱吃,蚕豆成了推广垃圾分类的“活教材”。
早在2010年,《新闻晚报》就报道过路边的“剥豆大军”。
每年3月初开始,上海人从福建蚕豆吃到浙江蚕豆,从浙江蚕豆吃到江苏蚕豆……可以连续吃上4个月。
曾经4月中下旬福建蚕豆落市后,上海市场上的蚕豆会出现10天左右的断档期。
为了填补上这段空白,上世纪90年代末,上海蔬菜公司请来农科院的专家,专门带着蚕豆种子跑去了浙江松阳,说服当地居民种蚕豆。
可见上海人对蚕豆的需求有多旺盛。
1991年6月8日《解放日报》报道,环卫部门奋力清运蚕豆壳等“三壳”垃圾。
不过,如果说上海人对于一般蚕豆是“喜欢”,那么对有一种蚕豆的感情就是“热爱”、是“谜一样滴信仰”。
它的名字叫作——本地蚕豆。
本地蚕豆一般在立夏时节,4月下旬到5月上旬上市。时间极短,大约只有7-10天左右。
于是美食作家食家饭这样写道:“上海人对本地豆的爱是:你应市一个礼拜,我就不离不弃吃足七天。”
3月中旬的时候,她忍不住尝鲜,买了客豆。
三十几块的豆子炒了,最后还是没有吃,悻悻地发了一条微博说:“没想到那么难吃的。”
同时表示:“等待五月本地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