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春季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天气还是时冷时暖的,反复无常。这两天,广东地区又迎来了一股强冷空气,气温急降8~10℃,并且伴随着降雨,所以接下来的天气可能又湿又冷。
寒与湿对人体的影响
初春的“寒”与冬季的“寒”有所不同。冬季的“寒”往往伴随着的是“燥”,而进入春季后,雨水渐重,因此,初春的寒伴随着的更多是“湿”,整体的天气以阴冷、湿冷为主。
俗话说,“湿入骨,寒入髓”,寒湿伤人底子,易损耗人的元气。具体来讲,“寒”与“湿”邪是如何影响我们身体健康的?
● 寒伤阳气
“寒邪”属于阴邪,“阴盛则寒”,易损阳气。
阳气受损,脏腑就会“丧失”温煦气化的功能,体表也会失去抵抗病气的能力,人就像失去了“金钟罩”一样,有什么风吹草动就容易不适。
特别是之前一段时间,广东地区天气温暖。气温升高,人的皮肤腠理大开,一遇到强冷空气,寒邪就更容易乘虚而入,稍不注意,没有及时增减衣物,就会容易受寒。
● 湿伤脾胃
脾喜燥恶湿,脾是怕湿的,遇到雨水多、外湿重的天气,湿邪入侵人的身体,就会困住脾胃,让脾胃丧失运化的功能。
脾主运化,一方面运化谷食,将食物化为精微物质,再将其吸收、转输到全身,湿邪困脾,吃进去的食物无法吸收,就会导致气血不足脸色也不好,整个体型很瘦弱。
另一方面,脾运化水饮,将水饮化为津液,再滋养脏腑与四肢百骸,湿邪困脾,水饮无法代谢,就会越来越湿困,脾也就越来越虚,形成恶性循环。脾又是后天之本,日积月累,体质就会变差,日常容易反复生病。
初春排寒湿,关键是温阳
中医认为,湿邪具有“濡润”、“黏腻”的特点,像目前这样湿冷的天气,寒邪很容易就会被湿邪“缠”住,停滞在体内,难以驱散。寒性凝滞,温度过低,水汽就会结冰。而湿气在体内遇到寒邪,也会凝结阻滞、涩滞不通,难以祛除。
想要祛除或者抵御初春时的“寒”与“湿”,就要做好“温阳”的工作。
● 温脾阳
中医所谓“阳化气,阴成形”、“无阳难以化湿”。什么意思呢,可以这样理解,阴天的时候,地面的水是很难*,但太阳一出来,晒一晒,地面的水很快就会被蒸发掉了。阳气,就像身体里的太阳,如果阳气亏虚,水湿就难以代谢排泄;相反,阳气充盛,不但能化掉体内的寒气,还能促使湿气排出体外。所以,要把体内阳气补足,让身体里面的“小太阳”燃烧起来。具体怎么补?重点就是要温脾阳,补足中焦脾胃的阳气。
● 暖脾胃
少吃生冷:暖脾胃的第一步就是要少吃生冷。这里的“生冷”,不但指雪糕、冷饮等食物,还特指性味寒凉的食物,比如牛奶、酸奶等,还有草莓、火龙果、猕猴桃、西梅等水果。
而像青瓜、番茄、绿豆芽、芹菜等性味偏凉的蔬菜,尽量用炒的方式来烹调,还要加入姜葱蒜等温性的调味料来中和其寒凉之性。
多吃温热:一日三餐要吃温热的食物。这里的“温热”,一方面指的是食物的温度,比如可以多喝温水、喝热汤、吃热粥,另一方面指的是食物的性味,日常饮食建议选择性味温热的食物,尤其是目前这样寒湿重的天气,就更要遵守这一饮食原则。
性味温热的食物有很多,如韭菜、芫荽、芥菜、生姜、大葱、大蒜等等,而这些食物大多都是味辛的,辛味的食物都有升发之性,能帮助人体顺应“春气”,升发阳气。
这里特别介绍一下生姜。生姜,性温,味辛,归肺、脾、胃经,能散寒解表。日常可以在炒菜、煮菜时加点生姜,平衡一下食物的寒凉之性,也可以用生姜来煲汤、煮茶。下面介绍两道生姜食疗,很适合这段时间食用。
生姜芫荽鲫鱼汤
材料:生姜2~3片,芫荽20克,鲫鱼1条。
做法:鲫鱼*好,洗净,沥水备用;香菜洗净,切成1厘米长大小,备用;锅内加入适量香油、生姜片,鲫鱼下锅,煎至两面金黄,加适量水,小火炖30分钟;放入芫荽煲20分钟至鱼汤奶白色即可。
生姜砂仁茶
材料:生姜2~3片,砂仁3克,陈皮1~2克。
做法:生姜、陈皮温水煮开后再下砂仁,继续煮5分钟左右,水煎代茶饮。
降温天气,又遇风寒感冒?试试这首古方
突然降温,稍不留神就容易得风寒感冒,体质虚弱、阳虚体寒的人更容易中招,要多留心预防。
风寒感冒的主要症状包括:怕冷怕风;鼻塞、鼻音较重、流清鼻涕、打喷嚏;头痛、轻度发热;浑身酸痛乏力;咳嗽声音清脆响亮,通常没什么痰音等。
感染了风寒,一定要在邪气在表还未入里的时候抓紧解表散寒。比如,煮上一碗热热的葱豉汤,趁热喝下去,发发汗,让身体暖起来,能很大程度上缓解身体不适,并防止寒邪继续深入内里,避免加重病情。
01 葱豉汤来源及功效
葱豉汤是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里面的经典方,是发汗解表、生阳通阳之剂,常用于风寒感冒的预防以及风寒感冒初起时的治疗。
清代名医费伯雄在《医方论》中评价葱豉汤:“解表通阳最为妥善,勿以其轻淡而忽之。”
02 葱豉汤的组成
葱豉汤是由葱白和淡豆豉2味中药组成,都是厨房里常见的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