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能辨我是雄雌
西汉本始元年(前73年)六月,汉宣帝刘询即位不久,追思起十八年前在那场巫蛊之祸中死去的亲人,痛心不已,决定为他们议定谥号,设置墓地园邑。他的母亲王夫人被追谥为“悼后”。于是,这位天子之母的生平,就在史书中流传下来,诸如她如何貌美,能歌善舞,如何与史皇孙刘进相爱,生下宣帝,又如何在那场大祸中受到牵连而惨死。
当然,还包括她那奇怪的名字——王翁须。
无论是“翁”还是“须”,都是男性特征。一位绝代佳人,配上如此名字,可谓相当违和。
相比先秦,汉代女性有了比较正规的名字——姓在前,名在后,且有了一定寓意,而不再是机械的身份标签。不过后世常见的“女儿名”,如娇啊、媚啊的,却依旧不多。若翻开大汉天子后宫的“花名册”,会发现像“王翁须”一样充满雄性力量的名字,反倒十分常见。
▲《卫子夫》剧照,王珞丹饰卫子夫
比如刘询的曾祖母,汉代历史上最传奇的平民皇后卫子夫,仅看名字,就十分男性化。无独有偶,她的大姐、二姐分别叫卫君孺、卫少儿,同样是硬朗之名。不仅皇宫大内,民间女子的名字也充满“雄风”,比如东汉著名孝女“叔先雄”,就是个雄赳赳气昂昂的名字。
而与之相应的,男叫女名也不少见。比如西汉著名军士丁夫人、汉武帝的发小韩嫣、传说中东汉末年的仙人鲁女生等,都是须眉男儿。
其实,名字中有形容异性特征的字眼,并不是这个时期特有的现象。在中国古代社会,征男、男弟、迎弟、招弟之类的名字十分常见,即使近现代也不绝如缕。
▲ 电视剧《封神英雄榜》中的马招弟,何彦霓饰演
但这类名字,显然是重男思想下的产物。那些缺少男孩的家庭,常常在生下女儿之际,失望不已,遂取“招弟”之类的名字,以表达对男丁的渴望。然而汉代的女子男名,却无如此赤裸裸的重男色彩。
当然,在汉代女名中,也出现了一批带有女性特征且较为阴柔的名字,真正符合后人心目中的“女性气质”。
据学者张孟伦《汉魏人名考》研究,当时女性常用的名字中,有姬、姜、贞、娥、娆、罗敷、丽、华、珠、玉等字眼,涉及到妖冶风流、美貌端庄、贞静守礼等几个女性特点。比如东汉末年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的女主角刘兰芝,就是如兰似芝的阴柔女名。
▲ 魏晋南北朝,一类全新的名字,诸如“谢梵境”“沈妙容”等迅速风靡起来。这类佛教名字与性别无关,只与信仰相关。图为唐·观音菩萨及供养人绢画,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藏。摄影/动脉影
总体来看,两汉时期的女名,一直在男性化、中性化、女性化中飘忽不定。比如西汉成帝后宫中的赵飞燕、赵合德姐妹花,妹妹的“合德”之名颇为中性,姐姐的“飞燕”则流溢着轻盈灵动的女性之美。这种多元杂糅的景象,应与当时社会思想的变化程度息息相关。
西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儒家的性别观是比较保守的,对于男女社会分工、行为模式的差异,有着明确要求。
所以相对先秦作为身份标签的称谓来说,汉代出现了真正女性化的名字。不过对于汉朝人来说,儒家的影响是逐步深入的,女名的性别色彩也并非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