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害生物入侵是当今世界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自20世纪60年代起,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凸显并呈严重化的趋势。外来物种入侵不仅给部分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威胁其人畜的生命健康,更会破坏生物多样性,造成部分本地物种的濒危甚至灭绝。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来物种侵害”。非洲大蜗牛是一种世界性农业害虫,对我国的本土物种、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等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与危害。
从宠物到害虫的非洲大蜗牛
非洲大蜗牛又名褐云玛瑙螺、非洲巨螺、菜螺、花螺等,隶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柄眼目、玛瑙螺科、玛瑙螺属,原产于非洲东部,现已广泛分布于亚洲、太平洋、印度洋和美洲等地的湿热地区。非洲大蜗牛与一般的蜗牛相比,体型较大,壳质稍厚,在身体上有玛瑙一样的花纹以及两对能伸缩的棒状触角,显得十分可爱,被很多人当成宠物。然而,“失宠”之后被随意丢弃,却成为了非洲大蜗牛广泛传播的途径之一。
由于爬行速度缓慢,非洲大蜗牛在陆地上自然传播的能力十分有限。主要还是通过人为方式,如货物的流通、人为的携带等进行传播。非洲大蜗牛的寿命比较长,一般可达 5~7 年。它还具有较强的抗逆性,遇到不良环境时可进入休眠状态,并且能在这种状态下生存好几年。目前,非洲大蜗牛已扩散至我国广东、香港、云南、广西、福建及台湾等地,并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
与宠物小狗一般大小的非洲大蜗牛(图片来自网络)
非洲大蜗牛的危害
非洲大蜗牛是农林生产的危险性有害生物,在国际上有“田园*手”的称号。其食性杂而量大,摄食凶猛。它能咬断各种农作物和花卉幼芽、嫩枝、嫩叶、树茎表皮、花瓣等,影响了作物的生长发育,致使一些菜园、果园遭受毁坏,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作为入侵生物,非洲大蜗牛不仅破坏了当地植物,也排挤本地土著物种,影响当地的物种多样性,并造成严重的生物污染。此外,非洲大蜗牛是人、畜寄生虫和病原菌的中间宿主,尤其是传播结核病和嗜酸性脑膜炎。此外,它还会传播肝吸虫病等。在它的粪便中还可以检测到血吸虫、鞭虫、膜壳绦虫、粪类圆线虫等寄生虫,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
非洲大蜗牛的防治
加强检疫力度:严格检疫是阻止非洲大蜗牛扩散的重要措施,检疫部门需要对来自疫区的货物、种子、苗木和植物产品和运输工具认真检查消毒,严格检疫。
化学防治:生产中常用的防治药剂主要是拟除虫菊酯类*虫剂和有机磷,以及蜗克、灭蜗净等。虽然化学防治能够有效控制非洲大蜗牛的数量,但由于其环境的污染和危害较大,故不建议优先采用。
人工防治:清洁田园,改善栽培管理,并辅以人工防除,或直接用生石灰粉撒施,此方法是治理非洲大蜗牛传播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
生物防治:利用蟾蜍、鸟类等有益天敌的捕食性来降低非洲大蜗牛数量。养殖鸡鸭等家禽来啄食控制非洲大蜗牛。
非洲大蜗牛的清除(图片来自网络)
外来物种入侵是当今世界性生态问题。非洲大蜗牛自入侵我国以来,对我国多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甚至威胁人类的健康。面对其入侵,需要做好宣传工作,并提高警惕,一旦发现非洲大蜗牛危害蔓延,尽快报告给检疫部门处理,防治其扩散危害。
作者:罗茗丹(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
科学性把关:徐乐天(湖北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 光明网-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