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颜色表现情绪与氛围的方法贯穿本书的始末,当菲菲独自跑出家门,在自然中获得了疗愈,心情慢慢平复之后,蓝色与绿色是全幅画面中的主导色彩。作者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表现情绪的细节,哪怕是勾勒树*线条,也由原先的红色变成了和缓的蓝色,整个画面场景都在传导出一份缓和与谅解的意愿。
可以说,颜色是我们在感知自然世界、从事社会活动过程中起到认知与识别作用的刺激性视觉元素;是艺术家进行客观现实描绘与主观思想呈现的表达工具。同时,它也可以是图画书中,我们用来与儿童进行交流的视觉语言。不管绘本中的文字是哪一种语言,不管打开这本书的读者处于哪一个年龄阶段,他们都能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颜色来区别图画书当中蕴含的情感与情绪。
对事物进行反常规处理故事发生于场景中,人物置身于场景里,因此作者对场景的处理也会影响图画书整体的表现效果。在场景中巧妙地嵌进能使读者感受到角色心境与情感的设计,能够让画面在传达情绪上事半功倍。
在这幅画面当中,我们能感受到菲菲强烈的怒气,这种感觉的来源不仅仅在于她的身体被火焰笼罩,还在于画面右侧的火山。
菲菲脚下平整的地板变形,像延绵起伏的山脉,最终通向火山之口,象征怒火的岩浆喷薄而出,寓意着情绪的宣泄。
在常规化的图画绘制中,火山是绝对不会出现在家中的,要将室内物品与自然景观这两种来自不同环境的事物合成气质相符的情绪表达符号,需要巧妙的构思。作者为了使这样的艺术处理足够顺畅自然,提前在前面的诸多画面中做好了铺垫——增加地板的画面占比。
如果表现重点是菲菲的情绪转变,那么在前面的篇幅中细致地绘制地板似乎显得多余了。但是到了地板被艺术化处理,成为拟态的火山之后,你才会惊觉前面出现的地板是为了让我们接受与习惯。只有稳固了对地板的刻板印象,才能享受到最后变幻的乐趣,才能感受到寻常之物在传达情绪上的奇特作用。
将日常事物进行反常规处理的例子还有一处。菲菲生气离家,走在上坡路上时,此时的她心里积郁着悲伤。除了颜色与线条的运用,我们还能发现周围的树木像是有了生命似的,仿佛能感受到菲菲的心情,纷纷弯曲身体,倒向与菲菲相同的方向,与她一起垂头丧气。
树木当然不会感知到人的情绪变化,这样的拟人化与反常规的艺术处理方式,都是为了服务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目的。如果孩子能够发现这样的景物变化,他们就能领会情绪的影响力,尤其是愤怒,它不但会给自己带来压抑感,也会给周围的环境或其他人带来不可预测的负面影响。
将抽象的心理活动可视化要活灵活现地表现儿童的心理世界,就得站在儿童的位置,想他们所思,画他们所想,除此以外,将抽象的心理活动可视化也是比较有趣的创作方法。
在这幅画面中,现实中的菲菲展露出愤怒的情绪,我们能从她抬手踢腿的动作中观察到,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出她迫于现实压力,在压抑与克制自己的愤怒。而这一点,是我们在通过观察与实体不同步的红色巨型影子获取到的信息。
隐藏的心理活动经过视觉化处理,变成一目了然、可以直接传达主角最真实情感的媒介。当主角受限于现实条件,不能使用冲突手段时,这样的可视化处理却可以化解这种创作束缚,同时也削弱画面的暴力体验。在照顾儿童心理的同时,通过委婉的图像叙事,表达菲菲不可抑制的怒火,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到那种声嘶力竭的咆哮与挥拳搏斗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