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聂荣臻指挥晋绥军区、晋察冀军区在绥远战役中联合作战
初战没有打好,往往对战争全局影响很大,晋察冀部队没能及时完成从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以至于在后续大兵团作战中,“部队打大城市的经验没有,有些部队打小村镇的经验亦不够”,既无经验,更缺信心。
郑维山将军对此回忆说:
“假如停战前的绥远战役消灭了傅作义军主力,那就不仅不会有大同、集宁、张家口诸战役的失利,而且华北整个解放战争的历史将是另一番模样了。”
他所说的“大同、集宁、张家口诸战役”,是指晋察冀部队在1946年7月到10月份中的几次战斗。
1946年6月,为了应对全面内战,中央军委要求晋察冀部队保卫平汉路、正太路和同蒲路,即“三路”;保卫保定、石门石家庄、太原和大同,即“四城”。
1946年7月到9月,晋察冀部队进行了晋北、大同集宁战役,由于对敌情估计不足,又缺乏攻坚经验,加上兵力使用不当,在国民党军李宗仁部和傅作义部东西对进的形势下,既未能歼灭进入集宁的傅作义部,又久攻不下大同,以致未能达到预定目的。
接着,晋察冀部队在歼灭进攻张家口的国民党军1万余人后,于10月11日主动撤离晋察冀解放区首府张家口。
战前,国民党军队在“三路四城”一带有9个军(整编师)、24个师(整编旅)之众,晋察冀军区仅有4个*纵队,上级规定的任务超出了晋察冀军区的能力范围之外。但如果晋察冀部队集中优势兵力,在正确理解中央意图的情况下,结合对敌情的分析和判断,对兵力进行合理部署,对战术灵活使用,同样可以打好这一仗。
萧克事后总结也认为,战事失利主要还在自身。中央是从战略上为各区制定作战目标,目标过大或过小都不足为怪,败就败在具体战术、技术运用上。
“从当时的敌我力量的对比来看,是不适当的。首先打大同,更是失策;大同久攻不下,又不撤围,就更被动。”
事实确如萧克所言,在全国其他战场,很多战役也都面临与晋察冀相同的情形,但各地部队因地制宜,灵活采用战略战术,都出色完成了作战任务。如精心选择战场,诱敌深入。在平汉战役中,晋冀鲁豫部队大举破路,拆毁日军遗留的工事障碍,同时派小部队和民兵沿途袭扰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马法五所部,示敌以弱,诱其孤军深入至预定战场,然后集中主力聚而歼之。如在运动中歼敌。在上党战役中晋冀鲁豫部队以一部围攻长治,致使太原之敌出援,结果达到了围城打援,歼灭敌人于运动战中的目的。如集中优势兵力。在秀水河子战斗中,东北民主联军就在布局集中7个主力团歼灭国民党军4个营,取得胜利。
聂荣臻在回忆这一时期的作战时说:
“有些仗是在被动情况下打的,…我们的一些作战行动,往往为敌人的行动所吸引,费力气不小,歼敌却不多。有些仗打得不痛快,根本问题就在于没有掌握主动权。”
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
晋察冀部队裁军过急过多,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原本,晋察冀部队兵力是比较充足的。1945年8月,晋察冀军区通过升级小团为大团、地方团升级为主力团,建设特种团,晋察冀军区当时共有94个团,部队30万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相关记载
1945年8月到11月,晋察冀军区先后成立了2个*军,9个纵队,其中有7个纵队辖3个旅,2个纵队辖4个旅,共21万人。
第一*军,4个纵队
冀察(郭天民)纵队
冀察(刘道生)纵队
冀晋(陈正湘)纵队
冀中(杨成武)纵队
第二*军,5个纵队
第一纵队
冀东(詹才芳)纵队
热辽(黄永胜)纵队
冀晋(赵尔陆)纵队
冀中(黄寿发)纵队
其中,第二*军的5个纵队中有4个纵队是晋察冀的本土部队,第一纵队是晋冀鲁豫军区支援东北的部队,但当时停留在热河未出关,暂归晋察冀军区指挥。由杨得志任司令员,苏振华任政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