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冷延奎
在山东,人们常常会用到一个词:胶东半岛。胶东,胶水之东,半岛,三面水环也。胶水即今胶河,古代谓之胶水,有人考证北胶莱河古代亦称胶水,应该不谬,因为胶河与北胶莱河水接流通也。
古籍《水经注》上大约记载了140条左右的水系,其中涉及到山东的水系有沂水、洙水、沭水、巨洋水、淄水、汶水、潍水、胶水,这些水系道宽水足河长支广,养育着齐鲁大地的人们,滋养着中国古文化的发祥地;其中的淄水、潍水、胶水广敷齐鲁中东部,沃生出齐文化的繁荣和经济的昌盛。
胶河上游胶州市铺集镇段
从地理位置上看,胶河位诸水之东,其水系发源于青岛所辖胶南境内的铁镢山,从地图上可以看出,顺铁镢山背面形成的水系,在现在的胶南六旺镇附近汇集成河,一路北上,经胶州,穿高密,一路弯弯曲曲向北,在胶州东北乡与平度交界处与另一条水系相交,汇入胶莱河,相连的胶河与胶莱河几乎穿过山东半岛的南北。
历史上,由于胶河的存在而相关的地理名字不少,在河的源头就有村名胶河村,现在的胶南市、胶州市应该都是因胶河而得名的;胶州湾和胶济铁路也应该是“胶”名字的延伸了。
历史上,围绕着胶河的这块地方而起的地名多带胶字,北魏时是胶州,后来不同朝代断续使用的名称有:胶州、胶西、胶河、胶水。
胶河对地理分界使用最大的就是天气预报里常说的:胶东半岛!
几千年前,人们依山而驻,逐水而居,自古文明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水。
打开地图看看,现在的大小城市几乎都建立在江河的旁边,中外都如此。这也不难理解,从人们生存的饮水需要,到发展后的农耕和工业化生产和货物运输,都是离不开水的,可以说水也是先民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原动力之一。
据说我的祖辈在清末那会儿开过烧酒坊,老一辈说故里就在高密胶州接界的胶河边,那时要酿得美酒就得用取自胶河宽阔河段里缓慢流动的、一眼看上去清澈见底又安静柔和的活水。
澄月湖
美景自古醉世人,胶河还是一条壮美的河,历史上记载胶州的八景之一——胶河澄月,现在在胶州铺集还有因胶河而成的湖泊名澄月湖。
胶河澄月不是简单地月亮照在河上,关键在一个“澄”字,天宇澄清,大地静宁。
胶河所经,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历史上顺胶河一带出现了不少的名人。远在春秋时期的齐国名相晏子,近到明朝的尚书文渊阁大学士高宏图,早清的雍正帝师张谦宜,晚清的军机大臣匡源。
在胶州的北部有村庄名庸村,是庸生故里。庸生,名谭,汉朝大学者,对后世孔孟学说的继承传播影响很大。
在书画界,名人更是出了不少,像宫廷画家冷枚,乾隆时期的书画家冷文炜,扬州八怪的高风瀚,大画家法若真等等。
柯劭忞
另外清末民初的柯劭忞更是学贯古今,是大多学人只能望其项背的国学大师。
胶河是一条生气富饶的河,也是一条文化源远流长的河,历史上来过胶河的文化名人不少,我曾站在胶河边上大胆想象,经学大师郑玄郑康成当年可曾漫步河堤杨柳下?被后人尊为胶东大儒的庸谭不仅在村子里的水湾里洗过砚,或许也在胶河里也洗过砚吧!青墨染河流播的不是墨迹而是文明。
可惜庸谭与郑玄一个是西汉一个在东汉,如果两人同生一代,或许胶河的岸堤上会因切磋共研产生出更加灿烂的古文化之文明。
古代的人只能想象,不过唐朝就有诗人吟出了:林遥飞鸟迟,云去青山出的诗句赞叹胶河,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地文人更是历代没断了对胶河的赞美。
莫言故乡平安庄村边的胶河河道
前几年我看了莫言先生的一本书:《我的高密》,在那本书里,莫言先生在对往事与成长的回忆里多次写到胶河,在《洗热水澡》篇章开片段写到:“我家的房后有一条胶河……”,从书里可以看出,莫言先生对胶河多处提到,想必是有着深深的感情吧。
胶河也是我的家乡河,离开老家已经四十年了,但梦里的胶河还是那么的熟悉。那个年代水多四季不断流,冬天的胶河冰封后是男孩子们的乐园,脚上踏上前头上翘的角铁,双手拄着带尖的柱杖往河面上一用力,人就轻快地顺冰面滑了出去,想滑多远就能滑多远。到了夏天,还是男孩子们的乐园,洗澡、摸鱼、捉蟹、捞虾、钓青蛙更几乎是假期的功课;到了麦收季节,收割小麦热的一身酸汗和沾满令浑身刺痒的麦芒,一下子跳进胶河里,再出水时就会神清气爽,酸痒尽除。
当然胶河发大水时是万万不能再下河了,胶河遇大雨发水时,河满水溢,那滔滔之势真是浩浩荡荡波澜壮阔,那时虽然年少,但对大自然和胶河产生的敬畏却深刻在骨子里,以至于过去了几十年也不能忘却。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