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究竟如何判断孩子的注意力够不够好呢?我经常碰到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孩子虽然上课写作业注意力不是很集中,但是家长观察到孩子做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事情时,能坚持专心很久,因此就笃定认为,孩子学习时的专注度不够只和学习兴趣或者学习态度有关系,不用特别去训练专注力,假以时日,等孩子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了,也许就好了,然而结果很可能就是整的大人望眼欲穿,无论大人怎么强调学习很重要,无论怎么拿着鞭子督促管理,无论孩子在其他所谓的感兴趣的方面的事情如何专心,孩子在学习上的注意力始终没有改善,甚至每况愈下。第二种,孩子总是坐不定,三心二意,左顾右盼,小动作多,尤其是老一辈的家长总会用过来人的经验判,说孩子们尤其男孩子小时候都,没什么大不了的,长大就好了,随着孩子慢慢的长大,肯定比小的时候要坐得定了,也不至于那么好动和调皮了,但是呢,思想上仍然容易开小差,总是神游太虚,很容易被不重要的事情吸引,注意力难以坚持专注在学习上。
通常当家长们等待了很多年,发现孩子成长的状况和自己当年假想的状况,不一样的时候再来找我,这个时候注意力的情况和同龄孩子相比,常常就相差很大一截了,家长这时候就忧心忡忡地问:“哎呀,我们是不是来晚了?我们这个时候再干预是不是来不及了?”什么时候开始都不为晚,因为只要你开始注意去训练孩子的注意力,都能够帮助孩子的注意力在他现在自身的情况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也不可否认的一个情况是,孩子专注力、自控力飞速发展的黄金时间,确实就是学龄前,比如说4到6岁学龄期、7到12岁这一段时间,并且这一段时间的专注力、自控力的情况,决定了后续各种高级的复杂的认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换言之,专注力、自控力相当于地基,如果没有在小时候打好基础的话,后面添砖加瓦盖高楼时,想要取得进一步学业、事业成就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因此,很多时候大家以为的专注力,并非真正的专注力,比如说看电视、玩手机时很专心,不等于注意力能够集中;例如看自己感兴趣的书很专心或者按照自己的想法搭积木,可以专心也不代表说明注意力一定能够集中,甚至例如作业能按时完成,学习成绩也还不错,这也不能百分百说明孩子的专注力就一定没问题。
那么,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注意力呢?为什么具备良好的注意力非常重。我们只追求注意力没问题就行了?还是说尽量要争取锦上添花?那如何才能促进孩子的注意力锦上添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首先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注意力?我们说不是每个骑着白马的都是王子,也不是每个时刻的专心都是真正的专注力,究竟什么是的专注力,专注到什么程度才算数?才算正常?才算好?举个例子,很多家长会反映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以专心,可以坚持很久,这算不算呢?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去询问孩子喜欢的事情究竟是什么?看电视、玩手机、还是搭积木、拼拼图或者是看课外书、画画?我们现在来挨个分析一下看电视,玩手机的注意力,我们需要被动注意力,也就是说并不太需要付出主动的努力,只是被吸引了,导致看上去很专注而已,这个时候的专注力,没有什么建设性;尤其是玩电脑,以及现在玩一些ipad游戏主要是被丰富的颜色、图案刺激吸引了注意力而已,实际上大脑的功能并没有调动起来,尽管孩子看上去很专心在玩游戏的时候,看上去非常的敏捷,专注度非常的高,但实际上大脑的主要功能完全没有被调动这个时候完全不叫真正的专注力。
而真正有效的专注力应该是在面对不太感兴的,甚至可能是有些枯燥的,但是深知是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的时候,靠的是自己的主观的努力来维持的注意力,专心在手头上的事情上,争取不去神游或者三心二意。这个专注力对于一个儿童来说,最常见的其实就是上课听课和完成作业的时候,还有一些情况是介于两者之间,比如说看书、拼图、画画、搭建乐高、组件模型等,在完成这些事情的时候,如果孩子能专心很久还算不算数呢,可能在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需要谨慎的甄别一下原则,和前面讲的其实是一样的,我们主要就是看孩子是被动的被吸引了注意力显得专心,还是说自己主动努力维持专心保持注意力。
拿看书来举例子,如果孩子看的是特别喜欢的那种漫画书,主要就是彩页,内容很简单,打打闹闹,孩子随便翻着,看完也没什么概念,什么内容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那么这个时候,即便能翻再久的书也不算是真正具备良好的注意力。如果孩子是阅读一些有文字内容的书籍,理解了,书中的一些内容和相关信息,记住了并复述了,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觉得刚才孩子的阅读的过程,是付出了真正的专注力。同理,画画、拼图、搭建乐高、组件模型,这些活动,如果孩子都是非常随性的涂涂画画,按照自己的意愿随便打打拼拼,最后并没有一个所以然的建设性的作品出来,那么这个过程当中,对于孩子而言,其实他并没有调动太多的专注力,仍然是一种被动的吸引的玩耍而已。相反,如果孩子是动脑子在设计,然后按照自己设计的这个理念去完成去组建,或者按照说明书上的要求和指导去组装,最终完成了一副作品,那么考虑孩子在这个过程当中是付出了主动注意力的。
还有一种情况也不少见,比如说孩子听语文课注意力挺好的,可是上数学课注意力就不好了,这个时候的情况呢,仍然存在两种可能性,第一种可能性是孩子自身的一个兴趣和态度问题,也就是说孩子有能力集中注意力,但是如果他本人不愿意去集中注意力,他非要走神,也就无能为力了。拿大人的事儿举个例子吧,比如说咱们大人开会,你是有能力去注意听领导发言的,但是如果你今天觉得领导的发言很无聊,你不想听,就开始翻倒手机或者你就开始想呆会儿下了班我去吃点什么,我找谁去玩个什么呀,你可能开始神游太虚了,这并不能说明你注意力不好,只能是说明今天这个会你不感兴趣,你在主观上不想专心去听而已。第二种可能性是孩子也许不能胜任当前的任务要求,比如说这个孩子对数学不擅长,数学课讲得比较难了,他听不懂,于是老师说的每一句话呢,就跟天书一样,他看到老师说的这些题目啊,也完全没有思路,那么就算他注意力再想集中,他也没有办法继续加工下去,他也没有办法不卡壳。再举个例子,比如说那个时候我把家长们拽去听北大物理学相对论的课程,当然,如果家长恰好是物理学毕业的,那你就假想我是把你拽去医学院听生物化学的课程,你想想看,这个时候我们可能完全不知道老师嘴巴里讲出来的句子是什么意思,你听得懂一个字,但是你就听不懂他在跟你说什么,相信我不出五分钟,咱们全都会走神的。
所以,如果孩子愿意集中注意力,他也有能力去胜任这个任务,这个时候,如果他能集中注意力就没问题,如果不能很好的集中注意力,那就需要我们督促训练;如果孩子主观上不愿意集中注意力,那就需要我们去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调动孩子的学习动力,如果孩子是因为能力不够,所以很难专心,家长要调整对孩子的要求以及期望值,平时还要多加辅导提高孩子具体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技巧。因此注意力能够保持集中是孩子完成学业任务的基础,除此之外,还需要我们孩子有兴趣学习、愿意学习,并且具备学习这项任务的能力,最终加在一起才能攻克学业任务。
接下来呢,是关于好动和冲动,就像我们前面说的孩子,年龄越大,肯定越能坐得住,越少好动。但这不意味着小年轻时候的好动,就一定是正常的,只是通常的调皮而已。这个时候介绍两个判断方法:第一个是和同龄孩子比,你看看孩子的好动和冲动是否在他的同龄小朋友当中显得更加明显,更加突出,由于现在,不少家庭都还只有一个孩子很难比较,那你就可以放在孩子的幼儿园或者是现在学校的班级的里面去观察孩子的表现,或者直接请老师帮忙和同班同学做一个横向比较,看看孩子的好动和冲动的表现是不是比同龄人更明显,更突出;第二个呢,就是你可以观察孩子在不同场合的表现,如果孩子的行为知道分场合,比如说该保持安静就能保持安静,可以闹成角的时候,他就挑个皮撒个欢,那这可以,但如果即便在需要保持安静坐得住的场合,他也很难坐得定,那就意味着可能是个问题了需要引起大家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