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层八个方位
把360°的方位划分成8份,每份各占45°,即东南西北和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各占45°。与今天我们熟悉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不同,古人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其实都是按顺时针方向,原理是一样的。这样外层八个方位就定下来了。
中间一层排列越往里越细分,把360°方位划分成24份,每份各占15°。
首先是洛书四维,在后天八卦中,乾卦位于西北方位,按顺时针方向排下去,艮卦位于东北方位,巽卦位于东南方位,坤卦位于西南方位,这样四维的位置就被确定了。
然后是八天干,天干是与五行相配的,是对“金木水火土”的阴阳划分,所以就有了“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的对应关系。
五行的方位我们很熟悉,那就是“东方属木,南方属火,西方属金,北方属水,中央属土。”所以与五行相关的天干,方位就和五行相同,于是八*位置就确定了。
最后是十二地支,古人用十二地支纪时、纪月。后天八卦采用的是夏历,所以是“正月建寅”,往前推就是“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十一月为冬天的开始,所以“子”就是十一月,位居北方。按照“字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顺序以顺时针方向排下去,它们的位置也就确定啦。
内层八卦排列内层就是后天八卦的方位图,从西北方位顺时针旋转,依次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顺序确定各自的位置。
这样就形成了最终的二十四山方位图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