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子长相分析,明太子的儿子怎么死的

首页 > 生活 > 作者:YD1662024-06-14 17:13:38

靖康之变后,赵宋皇室几乎被一窝端,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侥幸逃脱,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即位称帝,是为宋高宗。经此奇耻大辱,大宋臣民对宋高宗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击败金人,迎回二圣(宋徽宗、宋钦宗),中兴大宋。但是,当金人再次南下时,宋高宗一路南逃,最后被迫出海避难。在大宋军民的拼死抵抗下,金人暂退,宋高宗开始了自己求和苟安的皇帝生涯。纵观宋高宗一生,惧怕金人成了他的标志性符号,每当与金朝作战,总是畏首畏尾,掣肘诸将,为了达成与金朝的和议,更在绍兴十一年底,冤*了抗金名将岳飞,向金朝称臣纳贡。宋高宗虽然建立了南宋,使得大宋的统绪不绝,但其一心求和,屡屡错失中兴的良机,最终只能偏安一隅。所以,《宋史》编撰者在承认赵构为中兴之主的同时,也指出他的问题所在:

然当其初立,因四方勤王之师,内相李纲,外任宗泽,天下之事宜无不可为者。顾乃播迁穷僻,重以苗、刘群盗之乱,权宜立国,确虖艰哉。其始惑于汪、黄,其终制于奸桧,恬堕猥懦,坐失事机。甚而赵鼎、张浚相继窜斥,岳飞父子竟死于大功垂成之秋。一时有志之士,为之扼腕切齿。帝方偷安忍耻,匿怨忘亲,卒不免于来世之诮,悲夫!

也就是所谓的:

高宗恭俭仁厚,以之继体守文则有余,以之拨乱反正则非其才也。

明太子长相分析,明太子的儿子怎么死的(1)

宋高宗赵构是南宋开国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

在以赵构伯母元祐太后(哲宗孟太后)名义发布的高宗继位诏书的原文里有一句核心内容:

汉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兴,献公之子九人,唯重耳之尚在。

无论的大宋军民还是赵构本人的心中,对高宗的定位都是汉光武帝刘秀或者晋文公重耳,结果他却变成了晋元帝司马睿或者晋惠公夷吾,甚至在很多方面比他们都还不如。

明太子长相分析,明太子的儿子怎么死的(2)

为与金国议和,宋高宗解除了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兵权,甚至制造岳飞冤狱,使抗战派对议和活动无法反对

不过,虽然在抗金大业上宋高宗可以说是乏善可陈已经是人们的共识,但是,宋高宗在内政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却不乏可圈可点之处。

首先,恢复统治秩序,重新建立决策系统;并对外戚、内侍加以限制。

北宋灭亡,朝廷中央决策系统随之被破坏殆尽。宋高宗即位后,着手逐步重建这一系统。宋高宗定期或不定期的登殿视朝听政,百官立班奏事,或举行不同范围官员参加的御前会议,宋高宗作出决断。建炎二年初,恢复百官“转对”制度。准许谏官随时至内“请对”。宰相和参知政事则每天或定期赴都堂办公,商议和处理军国大事。遇有比较重要而难以决断之事,宋高宗则命召集有关官员开会“集议”,然后“闻奏”。

明太子长相分析,明太子的儿子怎么死的(3)

南宋绍兴和议规定,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

这一阶段,宋高宗曾经作出了一些正确的战略性决策和行政性决策。随后,继续由宋高宗召开各种规模的御前会议,仍然执行官员“转对”制度,但因左相秦桧囊括军政大权,因而“转对”徒具形式。秦桧日赴都堂办公,处理全国军政事务,遇有要事再“进呈”宋高宗决断。各地奏报朝廷的公文,皆由秦桧处理。最后,宋高宗“复亲庶政,躬揽权纲”,委任两名宰相;实行二府长官先后上殿奏事制,并逐渐恢复二府的聚议制;整顿官员“转对”制等。建炎二年正月,宋高宗下诏“后族自今不许任侍从官,著为甲令”。绍兴元年三月,又提出“戚里不当管军”。明确规定不准外戚干预朝政和执掌兵权。同年四月,宋高宗重申不许内侍“妄言”朝政。这些措施都曾经取得一定的成效。

其次,颁布促进农业发展、恢复社会生产力的诸多政令。

绍兴十五年闰十一月,司农丞、主簿宋敦朴“面对”,建议宋高宗向知州和县令下达诏令,“以来春耕籍之后,出郊劝农,谕以天子亲耕,使四方晓然知陛下德意,仍自今每春行之”。宋高宗回答说:“农者天下之本。守令有劝农之名,无劝农之实,徒为文具,何益于事!”不过他还是下诏“从之”。说明宋高宗洞悉农业生产为国家的根本,并知晓地方官下乡劝农往往徒为具文,不过他仍然赞同宋敦朴的建议,坚持每年春天亲自籍田,给地方官作出表率。绍兴二十年六月,宋高宗下令立法,凡地方官劝农,“不得辄用妓乐,宴集宾客”。宋高宗也注意到各地开垦农田,发展生产。他最初下令淮南、京西安抚司和转运司“讲究两淮、荆襄,使无旷土以闻”。

明太子长相分析,明太子的儿子怎么死的(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