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子长相分析,明太子的儿子怎么死的

首页 > 生活 > 作者:YD1662024-06-14 17:13:38

淳熙十四年(1187),宋高宗崩于德寿宫,时年81一岁,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帝王之一。

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建炎元年起,大批“西北流寓之人”南迁江、浙、湖、湘、闽、广地区。绍兴初年,“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由于种麦可以多得利益,南方农民开始多种麦子。这一时期,政府也鼓励民间贩运米、面,免征商税。绍兴十七年正月,宋高宗下诏:“近免税米,而所过尚收力胜钱,其除之。其余税则并与裁减。”同时,宋高宗又说:“薪、面亦宜免税。商旅既通,更平物价,则小民不致失所矣。”

明太子长相分析,明太子的儿子怎么死的(5)

南宋时期进一步发展了南方的农业和手工业,使当时全中国的经济重心从北方移到南方。

明太子长相分析,明太子的儿子怎么死的(6)

今苏南、皖南、浙江、江西、四川等地,都是南宋时期农田水利发展较好的地区。

在客户种麦免收夏租及政府免收面粉运输税的鼓励下,南方逐渐普遍种植麦子,有力地促进了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再次,以重开科举、重建太学等为标志,调整教育与文化政策。

建炎元年十二月,宋高宗决定举行类省试,由各路转运司负责,规定每14人录取一人。建炎二年九月,宋高宗登殿,赐各路类省试正奏名进士451人及第、出身、同出身;川、陕、河北、京东正奏名进士140人,则因道路阻隔,“皆即家赐第”。绍兴十二年,宋高宗先是下令各州修建学舍,后是决定重建太学,设置祭酒、司业、博士等学官,规定招生名额。太学是南宋最高学府——说来有些吊诡,其校舍是由岳飞故宅扩建而成——除太学之外,南宋行在(法律意义上的临时首都)临安城内陆续建起宗学、武学、医学、算学等中央级别的学校,使临安成为全国的文化教育中心,南宋培养学生和选拔人才的事务也逐渐步入正轨。

明太子长相分析,明太子的儿子怎么死的(7)

南宋太学石经由宋高宗与吴皇后亲笔用楷书写成。

同时,在多数时间里,宋高宗对王安石“新学”和程学采取不予干涉而听任自由发展的态度。宋高宗认为:“赵鼎主程颐,秦桧尚安石,诚为偏曲。”赞成有关官员提出的“有司精择而博取,不拘一家之说,使学者无偏曲之弊,则学术正而人才出矣”。受宋高宗的学术自由发展政策的影响,“新学”依然有一些学者在继续研究,而程颐的理学则得到更多学者的垂青,所以到孝宗和宁宗时涌现数位大儒,如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主张心学的陆九渊等,有力地推动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还有,宋高宗对自己接班人的选拔和培养也格外重视,促成了权力的顺利交接。

宋高宗赵构仅有一个亲生儿子赵旉,即元懿太子,在3岁时早夭,于是立储问题变成了南宋初年政治局面中的重头戏。绍兴元年六月,宋高宗在宗室中太祖一系“伯”字排行的子孙中,遴选宗子,入宫培育。次年五月,宗子赵伯琮和赵伯浩二人中选入宫。经过考察,宋高宗选定比较稳重的赵伯琮,淘汰了生性好动的赵伯浩。绍兴三年二月,赵伯琮改名赵瑗。五年五月,在宫中置书院,派儒臣教读。绍兴三十年二月,立为皇子,更名赵玮。绍兴三十二年五月,册立赵玮为皇太子,改名赵昚。同年六月,宋高宗宣布退位,由赵昚继位,是为宋孝宗。此举确保了南宋皇位继承的稳定性和皇权的连续性,是两宋时期新、老皇帝交接比较成功的一次。宋孝宗是一位较有作为的皇帝,统治期间政治比较稳定,经济也有一定的发展。同时高宗此举实际上将帝系从太宗系转移到了太祖系,对于团结宋朝统治阶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明太子长相分析,明太子的儿子怎么死的(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