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局部定位:头向首侧,脚向尾侧,背部朝向胼胝体,四肢伸向半球的背内侧缘(图5-24)。
C.功能:发出的纤维也加入锥体束,此区的功能可能与管理身体双侧运动有关。此区兴奋时,可引起对侧上肢的上举,头、眼的协同转动,两侧躯干肌和下肢肌的协同收缩。此外,还可引起瞳孔扩大、心跳加快、发音和说话遏止等。这说明补充运动区既有躯体运动功能,又有内脏运动功能。
损伤这一区域可出现抓握反射或强迫抓握。
四、意识性头眼同向运动中枢(侧视中枢
A.位置:在额中回后部(8区)的下方,相当于6、8、9区的相邻部位,书写中枢的前方(见图 5-17)。
B.功能:可使头眼向对侧运动。它是与眼肌随意运动有关的皮质区,同时与眼肌运动相关的头颈肌的协同运动也有关系。因此,当该区有刺激性病变时,可使头颈和双眼同时向对侧转动(常见于癫痫发作时)。若有破坏性病变时,由于对侧的相应中枢功能完好,则头、眼共同注视病灶侧(常见于脑血管疾病的急性期),然而此种转动一般是暂时的。如果两侧中枢都有病变时,则产生永久性两眼侧视麻痹。剌激此区偶尔也可产生两眼同向垂直运动和集合运动。现已清楚,额眼区发出的纤维经皮质脑干束下行,多数纤维经网状结构中继,止于眼肌诸核,只有少数纤维直接止于眼肌诸核。此外,还可能经基底核中继后再下行至中脑被盖网状结构,联系眼肌诸核。视觉引起眼运动的径路,是视觉冲动通过17区,经枕额下束达额眼区。此外,额眼区与丘脑背内侧核,有往返联系。现已证实在人和猴额眼区的前上方有第二额眼区。
五、书写中枢(视运动性语言中
书写中枢位于优势半球的额中回后部(8区),相当于头眼运动中枢的投射区内(见图5-17),与支配手部的运动皮质相邻,这说明书写过程与手、眼的运动是分不开的。如果此中枢损伤,则产生失写症。此时患者不能以书写的方式表达自已的意见,但手部的其他运动功能仍是正常的。阅读和说话的功能也不受影响。
六、语言区(说话区)
语言区大多位于优势半球。它们分别是前语言区、上语言区,均位于额叶;后语言区,位于顶叶和颞叶(图5-25)。
A.前语言区:即运动性语言区,是第一躯体运动区向额下回后部延伸的部分,相当于44区和45区的一部分,又称Broca回(区)。此区与中央前回下部的唇、舌和咽喉肌的皮质运动区相邻。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与手的劳动功能密不可分,因此,右利手者(习惯使用右手的人)的优势半球在左半球,约占90%;左利手者(善于用左手的人)则位于右半球,不足10%;还有少数人的语言中枢可存在于两侧半球。
运动性语言功能是儿童时期经过多次反复模仿和实践逐渐形成的,若在这一时期由于变换主手(如善用左手的儿童被强迫地改用右手)或选择主手较晚,影响优势半球语言中枢的发展,使语言功能发生某种缺陷。所以有人认为口吃常与善用左手有关,即左利手儿童的语言中枢定位于右半球,又试图使右手成为主手而妨碍右半球语言中枢的优势发展。因此,口吃的儿童多见于本人是左利而改成右利或选择主手较晚而出现的各种过渡类型(双手均能运用),也可见于父母之一为左利者或有口吃等语言缺陷的家庭史。
运动性失语症为病变波及运动性语言中枢的结果。此时,患者丧失了讲话的能力。由于发音所需要的肌肉并未瘫痪,唇、舌和咽喉肌仍能自由活动,所以能够发音,也能理解别人的言语,但不会讲话。这可能是因为丧失了说话时所需要的合作运动。运动性失语症多伴有失写症。
B.上语言区(上说话区):亦称补充说话区,位于半球内侧面的额内侧回,损伤此区,失语症仅维持数周即可恢复正常。
七、发音
每一侧大脑半球有两个电剌激可以引起发音的区域,它们是中央回发音区和额上回发音区(图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