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小说以纪实的手法描写了劳勤俭一生的经历和真实故事。他勤奋好学,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坚韧不拔,他默默无闻,节衣缩食,艰苦奋斗,为国家建设无私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如今他己渐渐的老去了,慢慢地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小说虽然写的是劳勤俭的人生经历,但他的成长奋斗历程却他们是那一代人的真实写照。正如某著名杂志所说的,中国最勤奋的一代人已经老去了。他们虽然平凡但却伟大,让我们珍惜已近稀罕了的劳勤俭们吧。
目录
第1章忍饥挨饿过粮关
第2章痛别校园念未断
第3章倾力农耕不惧苦
第4章偶做买卖赚小钱
第5章低人两等不气馁
第6章进城务工拼命干
第7章应征入伍改人生
第8章越战前线感慨还
第9章家属工厂求效益
第10章自学不辍知识添
第11章重返学堂倍珍重
第12章官兵请功是重担
第13章人生转折新征程
第14章潜心社经不畏难
第15章山区扶贫鼓与呼
第16章休而所为忆当年
第一章忍饥挨饿过粮关
某国著名报刋著文称:世界上有群最勤奋的人己经老了。这群人是出生在中国建国时期及前后十年左右的下乡知青,农村青年,高考学子,出国留学生,退转军人,下海闯荡及农村进城打工的所有中国人。他们在短短的二、三十年时间内,把中国建设成了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他们晴天抢干,雨天巧干,白天大干,晚上加班干,每天工作15小时以上,他们只争朝夕,本着发展是硬道理的信念,干出了一个全新的中国。他们的努力奋斗和创造的功绩,历史会记住他们,人类会记住他们。现在他们老了,奋斗过了,对得起了自己,对得起了国家。
劳勤俭就是这个时代其中的一员,他出生在长江南的一个偏僻边远的小山村。他是家中的幺崽,俗称“秋葫芦”,母亲江仁英在40多岁才生他,他上面有一个姐两个哥,父亲劳知悟读过私孰,算是个有点文化的人,所以给他取名勤俭,认为勤俭是美德,是传家,治家,发家之本。
劳勤俭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出生的人,是与共和国一起成长起来的,他的生活工作无不打下那个时代深深的烙印,留下了耐人寻味的轨迹,是不可多得的鲜活史实资料。他的一生有很丰富的经历,工农兵都干过,农村城市都生活过,普通百姓干部都当过,社会底层和党政机关都待过,让我们怀着好奇心去追寻,去探讨,去了解他那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历程吧。
讲述他的故事,还是从他的童年开始吧。因为他从童年开始就充满了传奇的色彩,不寻常的人生坎坷周折,与众不同的秉性,出众聪明的睿智,坚强执着的信念,宽广远大的胸怀。
故事还是从公元一九五八年讲起吧,这一年是共和国成立的第9年,这一年是火红的年代,是激情燃烧的年代,是跃进的年代,大炼钢铁的年代,人民公社成立的年代,是赶英超美的年代,是进入共产主义的年代。这一年给社会有太多的变化,给人们有太多的感受,有太多的遐想,有太多的期盼,也同样给幼小的劳勤俭留下了终身难忘的记忆。这一年幼小的他,经常打着赤脚,跟着大人或大些的孩子们,到处奔波在乡间的小道上,目睹了离家不远的山村里,用树干木炭大炼钢铁的火热场景,可以随时到邻村食堂吃饭,走到哪可以吃到哪里的美好感受。到处是热闹的场景,红旗飘飘,锣鼓喧天,人们欢歌笑语,热闹非凡。
然而,这样的好景不长,到了下半年,这一切就悄悄地发生了变化。这年的夏天出现了罕见的干旱,全国的大部分农作物都干枯了,有的歉收,有的颗粒无收。同时农村食堂开始停了,大家又回到自己家去做饭吃了。炼钢铁的队伍解散了,人也陆续回家了,到处红旗飘飘的景象也无踪影了。
接下来的情况更令人担忧了粮食供应开始减少了,农村上交的公粮余粮任务也难以完成了,催粮的工作队也来了。敝开肚子吃饭的日子没有了,进入冬天之前还可以多吃些蔬菜等,进入冬天后能够吃的东西越来越少了,饥饿感似乎也越来越强了。
劳勤俭家是农村比较困难的家庭,人多劳力少,缺少粮食比别的家庭更多。怎么办?只能节约节约再节约,开始由吃干米饭改为吃稀粥了,再由每天吃三歺改为每天吃两歺了,自然就将晚歺取消了,因为晚上不用劳动了。起初劳勤俭不懂事,吵闹着找妈妈要吃的,遭到了哥哥的斥责后再也不敢吵了。
冬天的夜晚是最难熬了,漫漫长夜,饿的怎么也睡不着觉,越睡不着觉越饿,越饿越睡不着,有时饿的口里面流口涎水,心里发慌,引发低血糖,俗称“饿病”。劳勤俭从小就落下了这个病,此病一直伴随他的一生。
为了填饱肚子,解决粮食不足,人们纷纷外去寻找可以吃的食物,如去山外盛产萝卜的地方去捡当地遗弃的萝卜皮吃,捡罗卜菜叶子吃。光吃这些东西,肚子虽然一时填饱了,但过后萝卜的辛辣和胀气,令人十分难受。难受归难受,但是有吃的比饿肚子强,所以大家还是乐此不疲的去捡萝卜皮,捡萝卜叶子吃,只有几岁的劳勤俭也加入了这支捡吃的队伍。
为什么要去捡呢?因为在那个年代农村人手里很少有钱,就是有点钱,也要用来买煤油点灯,买点盐吃,都是买必需品。其他都是次要的,能不花钱就不会去多花一分钱。
劳勤俭每天晚上饿的实在难受,左思右想怎么能搞点吃的,想来想去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有一天晚上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山上不是有很多野东西可以吃吗?于是他就找到小伙伴们商量,开始了他的行动。他和小伙伴们在放学后,就结伴上山去采野果,野菜充饥。山上的野果他们都认识,都知道能不能吃,比如算盘子,乌鱼子,棘荆子,毛栗子,栗子,苦株子,野草莓,野刺莓等,见到就摘下来吃。这些野果虽然苦涩,味道不好,但能充饥。他们就靠这些野果,暂时免去了部分饥饿,增加了部分营养,维持了生命的必须。
野菜他们也都认识,像大叶蒿,小叶蒿,黄古菜,地米菜,范尔藤,蒲公英,车前草,野蒜苗等他们都认识,都可以随时放到嘴里吃,解决饥饿。还有树叶,象有白浆汁的叫树叶,桑树叶,榆树叶等都能吃。野菜树叶的味道虽然不好,很苦涩,很难吃,但是只要能充饥不饿,他们都能把它吃下去,并且吃的津津有味,时间一长,就慢慢习惯了靠这些野菜野果当替补食物了,来维持生活所需的能量补充。
转眼间到了1959年的冬天。这个冬天是“粮食关”过得最艰难的一个冬天。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基本断粮了,什么都没有吃的了,冰天雪地,野外也找不到食物了,人们饿的实在是难耐。要活下去必须要找吃的,那去找呢,找什么呢?人们想尽了心思,想尽了办法,那就只能去找以往过去不能吃的东西了。这些东西是什么呢?谷糠,谷糠是稻谷的壳,再将其磨碎成粉,但吃下去了不能消化,特别是小孩老人吃了大便干结拉不出来,就用棍子拨,用手指抠,痛不欲生,呼号叫唤的惊天动地。谷糠吃完了,再吃什么呢?只有去找树皮,把树皮刮下来,磨碎做粑粑吃,慢慢树皮吃光了也没有了,再吃什么呢?就吃观音土吧,观音土吃了更难消化,这一年冬天多少人死于消化道疾病。
劳勤俭的父亲劳知悟,就是在这一年冬天去世的。他是在一个大型水库的在工地上做重活的民工,在那里每天要劳动十几个小时,不仅劳动强度大,劳动任务重,又没有能吃饱的食物,加之他有基础病,身体很快就垮下来了,到了力不从心的地步了。在他病逝前不久,请假回家了一次,对妻子江仁英说,恐怕自己不行了,撑不住了,最担心的是幺仔。因为他太小了,还不能自立,还不会照顾自己,能否活过这一关,令人耽忧。这是他放不下的心病,是他难以释怀的牵挂,不能忘却的惦记。
妻子江仁英将家里仅有的一点谷糠做成了糠粑给他吃后,送他出门返回了水库工地,之后不久他就饿到病倒了,再也没有起来了,直到农历腊月二十九,他咽下了最后的一口气,永远地闭上了不愿意闭上的眼睛。在农历腊月三十日除夕的上午,由两个民工将他的尸体抬回了家。
这一年的春节,农村都没有放假,强壮劳动力都在新建的水利工程上忙碌,只有老弱病残在老家留守。当劳知悟的尸体抬到家时,妻子江仁英一下子懵了,晕倒了,她不知道怎么就突然失去了丈夫,失去了家庭的顶梁柱,这是她万万没有想到的。他哭干了眼泪,哭哑的声音,才慢慢缓过来。她想到了死,想到了随丈夫一起去。可她转念一想,自己死了容易,可留下这幼小的孩儿怎么办啦,孩子是无辜的呀,不能死啊,孩子太小了,还要把他们抚养成人啦。
是孩子的力量,把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是为了孩子,她才有勇气活下来,来面对这样的现实。她擦干了眼泪,不哭了。她是个内心无比坚强的小脚女人,心中有一股不服输的倔犟劲,有一股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她的这种精神深深的在幼小的劳勤俭心中扎下了根,给了他无穷无尽的力量,成为他在成长的历程中的精神动力和支柱。
江仁英擦干了眼泪,开始料理丈夫的后事,开始为孩子们做菜米粥的年饭。这年饭的粮食是昨晚生产队分来的几斤稻谷,连同稻谷壳一起磨成粉做的菜米粥年饭。这样的菜米粥,平时是没有的,好不容易盼到过年了,才吃上这样的菜米粥。
江仁英东奔西走,为去世的丈夫借来了一副棺木,领着大儿子给丈夫的尸体洗了澡,换上了干净的旧衣服,装入棺木中。然后带着儿女在山上找了个地方,开始了由母子们自挖墓穴。墓穴挖好后,才请求生产队从水库工地上调回来几个劳动力,将劳知悟的棺木抬上山,放进墓穴后,几个劳动力就返回水库工地。江仁英母子们干了整整一天,才亲手埋葬了劳知悟,他们边埋边哭,边哭边埋,就连小小的劳勤俭也参与其中扒土,场景是何等凄惨壮观!
失去了父亲的劳勤俭,生活更加困苦了。大姐劳勤生已出嫁,大哥劳勤创在外读免费的师范中专,家里只剩下二哥劳勤业和劳勤俭母子三人了。
每天要面对的饥饿依然,母子三人中没有强劳动力,自然所分得的粮食少之又少。当时乡下分粮的标准是人口一份,劳动力工分一份,如果劳动力差工分少,自然就要少分一部分。所以老弱病残分得的粮食自然就会少些。
劳勤俭家所分得的粮食比别人家少,所以饥饿的程度更加突出,生活比别的家庭要差很多。吃的越差,就吃的越多,形成了恶性循环。
劳勤俭因长期缺乏营养,身体很瘦小,他的一些小伙伴很同情他,经常把自己吃的东西分点出来给他吃。
因长期吃不饱,又没有任何营养,致使劳勤俭的身体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浑身浮肿,眼睑皮黄肿的透亮,几近奄奄一息。母亲江仁英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就把她自己吃的那一份让出来给他吃。此事被二哥发现后,暗地警告弟弟说以后你再敢这样,我就对你不客气了,从此劳勤俭再也不敢偷吃妈妈给他吃食物了。二哥是个孝子,他宁可自己不吃,也要让给妈妈吃,他怕母亲饿死,弟弟就会成为无人照管的幼小的孤儿了。
一个小孩面对饥饿怎么办呢?他只能千方百计想办法,到外面去找吃的。有一次他看到有一块地里种着红萝卜,实在饿得没办法了,就偷偷的去扒了两个,拿着就吃了,此事被一个小伙伴看见了,将他告到生产队,说他是小偷。生产队虽然没有对他怎么样?只是批评教育了他一番,要他家里加强管教。但他感到很丢人,羞愧难当,有好几天不敢上学去见同学。
劳勤俭有一个好邻居,跟他年纪差不多的,他家的条件要好些,劳动力强些,他爸爸是生产队长,所以他家的生活条件就要强得多。他们一块上学放学,这个邻居只要有吃的,都多少要分给他一点,他也就不客气了,经常吃这位邻居给他的食物。对此劳勤俭深深的记住这一切,这是何等大的恩德呀!怎么也不能忘记呀!在此后的一生中,他都没有忘记这位昔日的患难之交,滴水之恩的邻居!
在那个年代,因为吃不饱饭,饭后的锅,碗盆瓢上沾着的一点剩物都成了宝贝,是绝对不能放弃的东西,都十分诱人, 都想把它舔干净。劳勤俭吃完饭后,就眼巴巴的盯着这些东西,恨不得都把它们舔干净。可二哥不发话是不敢去舔的,他要留给妈妈去舔,只有妈妈假装不想舔,这才轮着他去把这些东西舔干净。这个习惯形成后,在家无论是喝粥,还是吃饭,吃完了以后他都把碗吃得干干净净,不留一点残渣,把锅、铲都刮的干净,尽量能够都吃到肚子里去。这个习惯延续到他的一生,后来无论生活条件多么好,他从来不剩饭,不剩菜都吃得干干净净,不浪费一粒粮食。就是在外面吃自助餐,他也从不多拿,做到吃多少拿多少,都吃得干干净净,不浪费丁点,在他的心中认为浪费就是犯罪。
劳勤俭由于长期吃不饱,缺乏营养,他的身体长得很慢,发育不良,比同龄的孩子个头都要矮,都要瘦,同学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干豆角”。他感觉到这是自己的缺陷,是自己的不足,是自己在这方面不如别的孩子,非常自卑。他很在意同学们喊他这个外号,只要一听到这个外号,就感觉到浑身不舒服,感觉到羞愧难当,但又毫无办法。
每逢到了农作物收获的季节,劳勤俭就利用放假、放学的时间,到处去捡谷、捡麦、捡豆子等,凡是能吃的东西,他都自己去寻找,都有收获。
有一次为了採摘水竹笋子,他遇到了很危险的情况,开始他看到前面的竹丛里面长着很多的很大的水竹笋,正准备去採摘,突然看见一条大蛇,就在身边不远的地方,稍有不慎,我会被大蛇咬到。他立即停了下来,一动不动看着那条大蛇的动静,僵持了好久,那大蛇见他不动,就自动的溜走了。真险,幸运地避免了被毒蛇咬伤等危险。
熬过了1960年以后,情况就稍微好一些了。虽然吃不饱,但是没有此前那么频繁的断粮了。政策也发生了变化,也允许农民自己开荒种一点自留地了,有了自留地就有了粮食和吃的。随后年成也好些了,生产队分的粮食也多些了。
据传说,那时候有人为了在食堂多分得一碗菜糊汤,死了人也不哭,也不告诉别人,把死者放在家里成干尸,仍然冒领食物。有一个叫郎当的妇女,他自己有个三岁多的女儿叫小毛豆,饿死后放在家里不吭声,每天仍然在食堂为女儿打一份食物给活着的人吃,一连打了两个月,被村干部发现后,在她家这找出她女儿的干尸,骂她狗胆包天,没有人性。冒领女儿几个月的口粮是破坏食堂,逼她抱着女儿干尸游街,去吆喝说我不是人。有一个临死前的农民对妻子说,我死了你和女儿不要哭,把我放在家里,莫告诉别人,每天可以照样去食堂领我的那一份,多分得一碗菜叶汤什么的,你们可以多喝一点,我希望你娘俩活着度过难关。他妻子遵其所嘱,将他的尸体在家放了几个多月,干得像木头,一直等到发粮食后才埋掉。
什么是叫过“粮食关”?这是至今也没有定论的一个问题,只是一些经历过了的人的一些口头语而己。实际上指的就是1959,1960,1961年期间,历史上叫三年自然灾害,民间的说法则叫“过粮食关”。过去过什么关一般是指很难熬过去的时间,比如“过年关”。1958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停止对中国的援助,并且要求中国偿还巨额贷款,中国政府采取以粮食换外汇。当时大生产所产的粮食属于生产社,由粮站强行收缴粮食,导致当时全国出现粮荒,政府于是采取粮食统一供给制。由于从1958年起,受浮夸风影响,粮食产量被严重高估,1959 ,1960两年超越国家承受能力,出口了过多的粮食,1960年上半年,国内粮食短缺的困难已很突出,但是,由于当时的政治高压,农村灾情的上报严重滞后,1960年国家粮食的出口达250万吨以上,加重了粮食供应的紧张,加重了灾情。后来国家采取多种紧急救援措施,比如全国实行“低标准,瓜菜代”,进行大规模的粮食调运,搞季节性调剂,但上述办法都没有从根本上缓解粮食供应的紧张局面。1960年以后,交通沿线的国家粮食库存越来越少,越挖越空,调度也越来越困难。由于缺少了粮食的供给,给人民的生活必须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带来了灾难,这就是人们所称的“过粮食关”。
劳勤俭是幸运的,他熬过了“粮食关”最艰难的时期。虽然还处于吃不饱的阶段,但是比以前好多了。
这是一段逐渐被人们遗忘了的历史,正是因为这一段历史,磨练出和创造出了那代最勤奋的最能*人。多灾多难的生活经历,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是造就优秀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从而使这一代人经过这样的磨练后更加成熟,更加坚强,更加理性,更富创造性,更加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