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现在年轻人职场上的频繁跳槽、感情上的始乱终弃、信仰上的茫然无适,父母一辈总是哀叹人心不古,毕竟他们是在跳着“忠字舞”、唱着“忠于人民忠于党”的环境下长大的,对“忠”字不仅感同身受,而且身体力行。
忠,其义单从字形上就好理解。一“中”一“心”,表示内心公正,不偏私情才是“忠”的真谛。《说文解字》认为“忠,敬也,尽心曰忠”。恭敬且尽心就是“忠”
无论是“忠”的结构还是词语“忠心”,都说明“忠”是从内而外的。词语“貌似忠厚”,只是表面上看起来忠,不一定是由衷的“忠”。因为“忠”必须一中一心, “忠一不二”,否则三心二意,那就为“患”了。
什么样才叫忠?很多先贤圣哲都给予过具体的阐释。孔子说“外内倡和为忠”,认为“忠”是表里如一,真诚无欺;朱熹说“尽己之谓忠” 认为“忠”是对事对人对朋友对家人对公司,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僖公九年》中记载大夫荀直与晋献公的一番问答:“公曰:何谓忠贞?对曰: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意思是竭尽全力去做有利于公家的事情就是忠。《昭公元年》中所记载的“临患不忘国,忠也”,说“忠”就是面临灾祸却不忘国。
总而言之,在国人眼里,“忠”是一种重要的道德伦理范畴,是个人修为。孔子他老人家德育教育的全部精髓可以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字来涵括,而“忠”排行老三。孔子不仅强调要为君主尽忠,而且经常反省“与人谋而不忠乎?”为朋友做事同样要尽心尽力。以前的读书人以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为人生准则,在家尽孝、交友尽心、出仕尽忠,此乃天经地义。
尽“忠”的人自然有“义”。“忠”“义”二者如孪生兄弟,表现在词组上有“忠义双全”“忠魂义胆”“忠肝义胆”,“忠孝节义”,反之则“不忠不义”。在历史上,关云长忠义千秋,被老百姓当神来供奉;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尽管就义时慷慨无惧色,但只因为在敌人的囚笼中写了数万言的自供状,落得“忠王不忠”的千古讥名。沧海横流,似乎只有“忠”才显英雄本色,哪怕是愚忠!难怪宋江在造反事业最红火的时候,也不忘将梁山泊山寨的议事厅改为忠义堂。
除了忠义,还有各式各异的“忠”。不仅有忠魂、忠肝还有忠骨,不仅有忠言、忠告还有忠谏;不仅有效忠、孤忠还有愚忠;不仅有忠烈、忠直还有忠廉。
忠不忠看行动。为了忠,屈原可以上下求索以死明志;为了忠,程婴和公孙杵臼共同为赵氏孤儿谱写了一曲悲歌;为了忠,马援可以战死边野、马革裹尸;为了忠,岳飞可以忍受“莫须有”的罪名舍生取义;为了忠,方孝孺可以被诛十族而面无惧色;为了忠,杨震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凛然拒贿……中国的几千年历史,无论朝廷如何昏聩、如何血腥,总有那些忠言、忠魂、忠骨彪炳史册、忠贯日月。从某种程度来说中国的历史就是无数仁人志士的“忠义”史。
芸芸众生更多是宅心忠厚之人。在忠于国家的大前提下,他们对朋友忠心耿耿,对婚姻忠贞不渝,对工作竭忠尽智、对理想矢忠不二。我身边的很多朋友甚至名字里都含有“忠”:忠旺、忠英、忠华、忠民,可见老百姓心中对“忠”的朴素情感。
不过“忠”也是你来我往的,不要轻易指责他人的不忠。正如孔子所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臣子忠心侍奉君主的前提是君王要以礼待臣。现在有些企业领导总说员工没有忠诚度,可是否扪心自问,你真心地关怀过你的员工吗?有些男人总害怕自己的妻子不忠,却从不想想自己的感情是否忠贞如初?
我认为,忠于企业不如忠于自己的职业,真正掌握职业技能,你就是无可代替的;忠于婚姻不如忠于自己的感情,感情上不盲从不依附,对方才会对你更加倾心;忠于领导不如忠于大道良心,即使政治风云变幻,你也能毫无愧色从容应对;忠于朋友不如忠于游戏的规则,靠谱地待人处事,朋友才会对你更加赤胆忠心。
如是浅见,仅供老实忠厚之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