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方式是专注冥想(focused attention),旨在控制大脑,将注意力集中在当前时刻,同时培养冥想者对分散注意力的东西保持警惕的能力;第二种方式是正念冥想,或称“开放监视”冥想(open-monitoring meditation),旨在培养冥想者减少对当前想法、感觉自己的所有感受,但又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任何特定事物上;最后一种冥想是培养冥想者的同情心和利他精神,同时把对个人的关注倾向最小化。
如何开始宏观意义上的冥想
冥想与世界上主流宗教的禅修练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各种媒体对其的描述也带着一层宗教滤镜。如果要开始一次冥想,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确实有些难度。
对于初学者,需要找一个安静的环境、软硬合适的地方,用舒适的坐姿开始。闭目,试着脑内清除掉多余的杂念,不用刻意控制呼吸,维持自然的呼气吸气。在呼吸之间,关注身体内的运作、气息的流动,你的胸、肩、腹部等随着呼吸发生的微妙变化。
当脑海中产生其他想法,开始走神的时候,迅速意识到走神的状态,并重新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
一开始可能会经常走神,想着等一下要做什么事、今天做过什么事、遇到过什么人。但是不要放弃,刚开始学习,只需要做到能把思绪重新带回来,回归到对自身呼吸的关注上。
每天10分钟的练习,然后逐渐增加每次练习的时间。在这期间,你可以将所有电子设备放在很远的地方、房间外,这样就不会被电话或消息提示所打扰。完成冥想之后再查看消息。
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个方法是快速进入冥想的途径之一。也可以伴随舒缓的轻音乐来进行。
当然,多亲近自然,尝试徒步和旅行,用听、看、闻、皮肤感知的方式记录风景,减少拍照P图和社交行为。
冥想时,大脑在做什么
从科学层面对冥想的研究表示,资深冥想者对比初学者的大脑分析,长期进行冥想练习潜移默化改变着人的大脑构造。正是这些构造的改变,可能对人的认知能力、专注度、情感上的共情等带来积极有益的影响。
其实,冥想的目的和临床心理学、精神病学、预防医学和教育学的目的都有许多交叉相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