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伟霖
读书时轻狂,以为自己与十九路军史料死磕几年,在同学中知道最多,就是天下知道最多。曾向同学吹牛:没有人比我更了解十九路军……”
有次为一 • 二八淞沪抗战一张照片作注解时,陈重阳老师在微信发过来一张比我收集更清晰的图片责备说:你搞什么,吴履逊都认不出来?……后来我才知道,陈老师收集关于“十九路军”各时期影像文献资料多达数千张。我收集图像是一张一张地收,他是一组一组地收。积累到一定数量,多角度交叉比对,对图像内容自然了解彻底。如以下连续三张图片,其实都在同一阵地所拍摄。
请留心系在机枪手腰侧的家用电器“手电筒”。
三张图像从拍摄角度来说,读者很难不被那挺沪造卅节式重机枪吸引,而忽略照片其他内容,眼角余光最多只会感觉左上角那位军官坐姿风*妖娆,这位正是吴履逊营长。
陈重阳老师告诉我,民国时期摄影活动是专业性很强的奢侈行为,一般情况下个人难以支撑前期器材,后期制作场所涉及多达十几个工序环节费用,因此摄影记录社会活动只能是新闻机构或政府或社会组织行为,以专人司职负责。
而进行一次重大事件拍摄活动,任何机构或个人绝无可能只拍摄一张或单纯只拍摄静态影像。所以看见一张民国图像,便需要留心同一事件、地点、时间、人物相关组图与视频记录。如下文五张组图,便是与上三图同一时间、地点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