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来说,提起槟榔,脑海中只会浮现出两幅画面,一个是台湾公路两旁比比皆是,搔首弄姿的槟榔西施,另外一个更加了不得,就是鼎鼎大名,享有联合国官方认证的一级致癌物,堪称口腔*手,图片过于血腥,这里就不放了。
而当这两者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不禁会产生一个大大的问号,既然槟榔这么毒,为什么人们仍然乐此不疲,趋之若鹜?真的是此等尤物魅力无限,令人欲罢不能还是贪婪而又软弱的粉丝要色不要命?
其实都对,也都不全对,这些只是千面槟榔的一面而已,可见刻板印象害死人呐。
所幸遇到了这本书,一嚼两千年,别看名字起的有点网红风,内容却是十分之硬核,作者是用写小说的文笔给各位好奇星人整了一本堪比博士论文答辩级别的科普书。不夸张的吹一波,只要一册在手,就把槟榔的来世今生,方方面面给你讲的明明白白。
以下算是浓缩精华版,主要是为了给大家省钱省流省时间。
纯干货,不掺水,宜收藏。
槟榔,热带作物,原产于马来半岛或菲律宾群岛,世界上最早嚼食槟榔的是分布在南亚次大陆的南岛语族(Austronesian)先民,具体范围从台湾,两广一直延伸到新马泰柬缅等东南亚广大地区,一路向西到印度,时间大约在3500年前。而汉字记载槟榔食用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距今也有约2200年了。
此处补充一点,由于中文“槟榔”与马来语槟榔“Pinang”音近,很可能音译自马来语,所以中文文献一般说槟榔源自马来半岛,但根据现有的考古证据来看,槟榔更有可能来自菲律宾群岛。
槟榔的别名非常多,计有傧郎、宾门、螺果、仁频、仁榔、洗瘴丹、仙瘴丹等。
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食用植物,嚼食槟榔是热带居民的日常爱好之一,其中最显著的外貌特征就是中文历史文献中经常描述的“雕题黑齿”,即在面部刺青和染黑牙齿(或在牙齿上凿花纹,因此有的文献也作“凿齿”),黑齿的外貌表现和嚼食槟榔有很大关系,虽然能使牙齿变黑的植物碱不止槟榔一种,但嚼槟榔无疑是最普遍的方法。
但是,同样作为嚼食槟榔的主要区域,古印度很少有直接记录相关历史的文献资料,他们更偏向于以史诗式的文本来记录半真实、半传说的故事,这给后世研究古印度历史带来了大麻烦——年月无从考、人物半真假、事件夹传说。
所以现在全世界研究槟榔历史的文献中,中文资料占据了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