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质古生物学副研究员殷宗军是这次考察活动的主要成员之一,他们的研究记录已经进行了十多年,并且一直集中在贵州地区的地质学调查。初期,研究人员发现了贵州地区海洋生物化石的形成历史,以及过程演变。
一直到瓮安生物群,这里是笼脊球的主要的发现地,并且后来还陆续发现了233块笼脊球化石标本。从化石标本来看,笼脊球整体呈一个球形,而它的直径大小不超过1毫米,同时还保留了多细胞结构。
笼脊球的电子成像
通过高精度的电子辐射三维成像,科学家利用先进的数码技术重新解构了数百个笼脊球化石标本,并仔细地揭示了它们的立体结构。
进一步的研究显示,瓮安生物群是一个丰富的微化石地区,并且生物结构仍然保持着较高的亚细胞水平,并且包含了一系列的发育过程。
笼脊球的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笼状的外观和实心的形态,这在瓮安生物群中非常罕见。另外它们相对较小的细胞和组织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中空球形笼,并由分支的细胞链和放射状的细胞链分隔开来。
在已有的标本中,包含样本细胞的总体积随着大小广泛且连续地增加,除了晶状体阶段。而单个细胞的平均体积在身体中心与周边的细胞之间几乎没有变化。这说明标本和细胞大小之间的变量没有明确的相关性,不同大小类别中单个细胞的体积保持在相似的范围内。
因此细胞总体积的增加主要是通过添加细胞而不是增加单个细胞的体积来实现,但额外的细胞必须通过细胞分裂和生长而出现,由于没有观察到这一问题,科学家推断这一定是在细胞分裂时发生的。
细胞分裂
换而言之,这些笼脊球化石样本分析或许揭示了生命从单细胞走向多细胞的过程。
填补进化史的空白早期的研究过程发现,碗状的细胞簇位于贝壳的底部,细胞在贝壳内分裂生长,然后细胞向内移动,并填满了中央空间。与此同行研究的英国科学家认为,新的化石证据可以排除穴居藻类(同样也属于笼脊球)的替代解释,比如红藻就不会经历这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