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天珠
近代“新天珠”的制作,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最初多为台湾人对西藏及西亚一带天珠的仿制。此后,天珠在市场上逐渐得到认可,并因其特有的神秘色彩而高价频出。“其实,过去藏人所用的天珠,并不在市场中交易买卖,”陈士奎说,“匠人制成的天珠大多被送往寺庙,很可能是由僧侣赠送给虔诚的信徒。”
天珠屡屡创下拍卖高价,也引得许多制作者与收藏者步入认知上的误区。一种是一味做旧。年头较长的玛瑙会自然风化,呈现出马蹄形纹路,有些制造者或商家在对玛瑙进行染色时,过度腐蚀以求达到老化效果,结果适得其反。“这样的操作下,天珠上只有黑色部分出现马蹄纹,很明显就是做旧的,因为真正风化造成的纹路应该是遍布珠体的。”陈士奎这样解释。
玛瑙天珠上风化形成的马蹄纹
另一种误区,来自对“眼”数目的盲目追求。天珠上的眼型图案,因数目不同而各有讲究,一般来说,九眼为最高级。“现代人误认为数目越多越好,有的做了巨大的天珠,上面许多眼;还有的追求6眼、8眼,寓意顺利、发财,这都是对天珠图案的误读,失去了原有的意义。”陈士奎说。
在他看来,工艺天珠的优劣,还是应依据材质及工艺进行划分。上品的天珠,材质应为质地纯净、半透明或微透明的玛瑙,其中又以带有细微朱砂点者为最优;同时,工艺天珠中的精品,应以至纯天珠为标杆,形制规矩、比例得当、线条流畅,黑白图案之间过渡自然,孔道的大小和打磨的工艺也要特别讲究。
“天珠身上蕴含了神性,也富于宗教意义,但工艺天珠归根结底还是工艺品的一种,”陈士奎说,“我们珍视天珠的神圣性,但不应过度解读,而是要以常识和理性进行判断和考量。”
马益群
资深收藏版编辑,中国副刊品藏栏目主持人。亲历了中国收藏界和艺术品市场兴起发展的整个过程。雅好收藏,偏喜奇石、紫砂壶。出版专著《大漠奇石》。现担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奇石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主编:丛子钰 |编辑:袁浩
END
▼ 热门阅读文章 ▼
★ 本号姓“副” 欢迎来“刊”★ 王蒙:不忘金庸★ 大地有多大★ 王钢:忍别二月河★ 家住百万庄★ 1979年的那个春节★ 静静的九如巷★ 有一种乡愁叫小名★ 大师笔下的中国母亲★ 观旧照,忆文西★ 收藏在茶中的记忆和友情★ 难忘老师的笑容——深切缅怀徐中玉先生敬
请
关
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