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落大雨,72岁的张永兴总要出门拾几把伞,为自己的“爱心工作室”补库存。修伞,这桩看起来“过时”的事情,却成了老张的坚持。
老张的家在宝山区月浦镇乐业四村,他的工作室也设在这里。邻里街坊都知晓,老张修伞有个老规矩,不收请托者一分钱。问及原因,老张说,“这么多年社区帮了我许多,也是时候回馈社会了。”
寒来暑往,老张的爱心工作室渐渐打开名气,甚至有不少居民从外区慕名前来送伞。泛黄的记录簿上,密密麻麻写着修伞者的姓名、联系方式。7年来,近1.8万把雨伞倾注了他无数心血,也被无偿送给周边需要的人。
“修伞师傅”老张,就像是生活在这座城市千千万万人的缩影。虽然也曾遭遇困顿、挫折、坎坷,但依旧葆有对生活的赤诚热情。正是这些点滴的凡人善举,成就了一个个自带“精神流量”的个体,汇聚成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精神品格。
下着滂沱大雨的傍晚,成了转折点
如果没有挖掘修伞这一新技能,或许老张的退休生活与大多数人类似。多年前,一个下着滂沱大雨的傍晚,成了他的人生转折点。
2014年的一天,老张走在路上,看到路上不少被丢弃的雨伞。这在台风台雨连年侵袭的上海并不鲜见。然而,老张却从中读到了机遇。“既然有这么多伞被丢弃,我何不将它们重新修好,捐给更需要的人?”就这样,老张开启了自己的职业新生涯。
万事开头难。用这句话来形容他的修伞事业十分贴切。在开启新事业之前,老张甚至都未在家拿起过针线。虽然前方困难重重,但老张有着老一辈技术人的乐观,“只要搞清楚原理就好了!”
就这样,老张在家里一遍遍拆伞、装伞,反复琢磨,动脑筋想办法。手上也都磨出了老茧,甚至还不小心被划破。但他都来不及顾上这些,只一心想着如何把伞修好。
延续人生新事业,为都市夜归人“遮风避雨”
数千个日日夜夜,坚持修伞这一桩事的老张,其实面临重重压力。
亲人们说,“修伞既费心又费力,还是算了”。小区居民说,“隔三差五就要坐在工作室,肯定拿补贴了”。甚至还有阿姨专门从外区赶来,据说是听说了老张的故事,过来看看他是否真是义务劳动。阿姨说,“这个世道竟还真有免费服务,我有点不相信”。
面对外界纷繁复杂的声音,老张总是笑笑不回复。他知道,时间是最好的回答。
工作室最初开张的时候,老张用“一穷二白”来形容。从工具箱到各类器材配件,老张统统要自掏腰包。更多时候,即便他跑遍线下五金店也无法购齐适配零件,只好请家人代为在网上“淘货”。
有人曾问老张,这样又出钱又出力是为了什么。此时的老张,脑海里总会交错穿插过无数画面。
2004年,老张的老伴得了乳腺癌。这对一个勤勤恳恳了一辈子的工薪家庭而言,无疑是一次重击。动辄上万元的化疗费,让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很快捉襟见肘。最困难之时,社区知晓了老张家的情况,主动前来看望。一波波前来慰问的暖心邻里,点亮了正处于人生低谷期的老张家庭。在老张看来,伞的功能是遮蔽风雨,那时的社区也成为他的庇荫所。
曾经收获的温情暖意,化为了老张坚持修伞的动力。如今,他不仅修伞,也送伞。许多热心居民知晓老张这里能修伞后,便养成了新习惯——将路上捡拾到的无主雨伞统统送来。一时之间,老张积压了不少库存。居委会甚至还专门为其腾挪出了一间闲置仓库,专门用来储藏雨伞。
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老张终于一一将这些雨伞修好。随后,一个新问题冒了出来。这些雨伞的出路在哪里?为此,老张主动联系上街镇,为周边居民送伞。
在各方积极协调下,老张的伞被送至城市的角角落落。幼儿园、小学、地铁站点……在每个大风大雨的夜晚,都市夜归人不必再担心淋雨回家。一把把花色各异、形状不一的爱心雨伞,传递着这座城市的细碎温暖。
持续攻克“技术难关”,欣喜依然“被需要”
老张的手艺活儿,看似是修伞,有时也修心。
曾有一位年轻女孩专门找上来,希望老张将一把心爱雨伞修好。接到任务的老张没有含糊,一个个零配件寻找、匹配,细心还原雨伞最原初的样貌。他说,每一把伞,都牵连着一段回忆、一个故事,要尽最大可能满足请托人的心愿。
十余平方米的爱心工作室,如今成了周边居民的疗愈之所。闲暇时,不少居民愿意来这里与老张话话家常,仿佛回到了旧日里弄的熟悉情感。
如今的老张,还在继续攻克着“技术难关”。他说,最初开始修伞的时候,还是手动伞的天下,花费很少时间遍能弄清原理。但如今,市面上出现越来越多自动伞,内部结构更复杂,也更考验修伞者的耐心、细心。“一个弄不好,要是破坏了伞骨结构,就彻底没法修了”。
还曾有居民问老张,是否能帮忙修皮鞋。听了这句话后,老张摆摆手说,“修伞时间都不够了,哪里还有空修鞋”。但转头,热心的老张便购置齐了鞋垫等各种称手工具,试图“解锁”这项新技能。
老张说,不知道还能为居民们修几年伞。但在爱心工作室雷打不动的上班作息,却让他感到无比充实,欣慰自己依然“被需要”。
作者:王嘉旖
编辑:单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