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的小篆写法)
2、[上帥下肉]膟(现代汉语用膟,为表述方便,下用膟)。读lǜ。《说文解字》给出的解秋是:“膟,血祭肉也。从肉,帥声。膟,[上帥下肉]或从率。”形声字,本义是祭祀所用的牲血。
这个就不上图了。
《礼记·祭义》:“鸾刀以刲,取祭祀所用的牲血膋,乃退。”孙希旦《礼记集解》:“膟,血也。”然后用莺刀分割牲体,取出血和肠间脂肪献祭,退下。
本义之外,膟也用来指肠间的脂肪。《广韵·术韵》:“膟,肠间脂。”陶宗仪《辍耕录》卷一:“(河豚)腹中之膟曰‘西施乳。’”
膟的小篆写法有两个,一个是正体,一个是或体,都发出来:
([上帥下肉]的小篆写法)
(膟的小篆写法)
3、膫。读音有两个:
(一)liáo。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膫,牛肠脂也。从肉,尞声。《诗》曰:‘取其血膫。’膋,膫或从勞省声。”形声字。本义是牛肠的脂肪。
(牛肠脂)
这里的《诗》指《诗·小雅·信南山》,膫,今本《诗》写作“膋”。“取其血膫”,即取来它的血和脂膏。
梁简文帝《封烛赋》:“豹脂宜火,牛膫耐寒。”
本义之外,膫还有其他用法:
(1)男子或雄性动物的生殖器。马致远《岳阳楼》第一折:“灌得肚儿胀,溺得膫儿疼。”洪昇长生殿·进果》:“马死单单剩马膫。”
(2)通“憭”。精明。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小部》:“膫,假借为憭。”明代董斯张《广博物志》卷五引《诗含神雾》:“秦地处仲秋之位,田懦弱,女高膫。”韩敬注:“膫,明也。”
(3)汉侯国名。《集韵·萧韵》:“膫,汉侯国名。在南阳。”《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膫侯次公。”
(二)liǎo。读音出自《广韵》。
同“爒(燎)”。烧;烤。《广韵·笑韵》:“膫,炙也。”周祖谟《广韵校勘记》:“敦煌王韵此字作爒。案膫、爒一字。故宫王韵作膫,注云:‘又爒。’本书小韵有爒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