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美华
“吹来何处桂花香,恰今日、平分秋色。”当夏日的燥热消弭于丹桂的清甜,阵阵凉风送来醉人的果香,一转眼,秋分悄然而至。
今年9月22日为秋分日,此时碧空澄澈,银杏渐黄,高粱红了,棉花白了,或浓或淡的秋色像调色板一样铺陈开来,谱绘出瓜果飘香、收获满满的丰收时节。
轻寒可人天,人间丰收时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公历每年9月23日前后,当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时,进入秋分节气。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昼夜均分,之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白天逐渐变短而黑夜慢慢变长,昼夜温差继续加大,天气逐渐转凉,南半球则相反。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古人认为立秋是秋季的开始,霜降是秋季的结束,而秋分正好处于立秋和霜降的中间,因此,秋分被认为是昼夜均等、阴阳平衡、寒暑平分的中间点,正是“平分秋色”之时。对我国北方大部地区来说,秋分时节已不是新凉,而是轻寒,此时气候宜人,长空万里,云无留迹,一句“轻寒正是可人天”,道尽此时的疏朗快意。对南方地区而言,往往是“热至秋分,冷至春分”,秋分时暑热依然未消,而塞北此时已见初霜,“秋分前后有风霜”,所以“秋分送霜,催衣添装”。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古人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过了秋分,轰隆隆的雷声开始偃旗息鼓;随着天气逐渐变冷,蛰居的虫子藏入穴中,用细土把洞穴垒得结实一些、洞口开得再小一些,等到天寒再封堵洞口,准备越冬;随着秋季降水减少,夏雨遗存的积水逐渐干涸,湍急的河流变得舒缓。
“秋分时节两头忙,又种麦子又打场。”这段时间,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忙碌时节。“三秋”大忙,贵在一个“早”字,及时抢收秋收作物,能避免作物受早霜冻和连阴雨的侵袭,正所谓“秋分不割,霜打风磨”。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华北平原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播种冬小麦,长江流域及南部广大地区也正忙着晚稻的收割。今年秋分,正值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此时百果挂树,万谷归仓,正是有了春的播种、夏的耕耘,才有这金秋的硕果累累。“且将一笑悦丰年”,丰收,是光阴给每一位辛劳者最好的回馈。
“秋分之时,秋已过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生殖中心副主任医师韩强介绍,中医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从秋分起,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养生也要顺应自然界“收”的特点,收敛阳气,滋阴润燥,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
祭月送秋牛,品蟹吃秋菜
每逢秋分,民间有不少有趣的民俗活动。
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国语》记载,周代已有秋分“夕月”的活动。但由于每年的秋分日不一定都有圆月,后来便将“祭月节”由秋分日调至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月圆之夜。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我国多地至今还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后来,皇家祭月礼仪传到民间,并逐渐成为一种民俗流传下来,人们祈求月神降福人间,表达美好的心愿。
从前,民间还有秋分挨家送秋牛图的习俗。送秋牛,其实就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与农夫耕田图样,名曰“秋牛图”。送图人往往是说唱俱佳的民间艺人,被称为“秋官”。送图时,秋官会讲一些秋耕的吉祥话,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这种习俗也被称为“说秋”。
秋分也是大快朵颐的时节。石榴圆润,籽粒饱满;蟹肉肥嫩,色香味美……“此时菊黄蟹肥,正是螃蟹上市的好时节。”韩强提醒,螃蟹性寒,食用时一定要适可而止,脾胃较弱的中老年人尤其要注意。
南京地区秋分流行吃“桂花鸭”,用普通的盐水鸭,以桂花卤入味,肥而不腻,味美可口。在岭南地区,昔日流行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秋分那天,采来新鲜嫩绿的秋菜与鱼片煮汤,称“秋汤”,人们希望“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野苋菜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例如它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适当吃点野苋菜,可以清热解毒、利尿、止痛、明目,增强抗病、防病能力。”韩强介绍,秋季天气干燥,主要外邪为燥邪。秋分之前有夏季的余热,多表现为温燥;秋分之后,天气转凉,气温逐渐下降,多呈现凉燥的特点。燥邪易耗人津液,饮食宜遵循“少辛增酸适量食甘”的原则,尽量少吃辛辣食物,适当多吃些酸味甘润的食物,以滋阴润肺、生津补液。此时节果蔬品种花色多样,像秋梨、石榴、苹果、葡萄、柑橘、荸荠、银耳、莲藕、百合等,都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作用,是很不错的选择。
登高好望远,泡脚祛虚寒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秋分时节,秋云飘逸,秋水如镜,正是邀三五好友观秋之华彩、赏世间美景的好时候。
自古以来,不少地方都有登高望远的民俗。受气压和空气湿度的影响,秋天多呈现出蓝天白云、秋风习习之景,给人秋高气爽的感觉,很适合登高望远。韩强介绍,登高作为一种锻炼方式,不仅可以增加肺活量、增强血液循环,还能舒畅情志。但是,年老体弱者登高时要避开气温较低的早晨和傍晚,登高时速度要缓,上下山时不要走得太快,以免膝关节受伤或肌肉拉伤,同时可及时增减衣服以适应多变的温度。
“秋分正是‘秋日胜春朝’的时节,此时白天气温较舒适,不妨多亲近自然,进行各种户外活动,放松身心。”韩强表示,由于人体阳气处于收敛内养阶段,运动也应遵循这一原则,以“收”为主,即运动量不宜过大,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可以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如登山、慢跑、散步、打球等,特别是在公园、树林等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锻炼,不仅可以欣赏美景,也有助于增强抗燥能力,适应秋凉的天气。运动时以周身微热、尚未出汗最佳,汗出即可停止,切勿大汗淋漓,这样既可得到锻炼,又可避免寒气通过毛孔进入人体,引发疾病。运动不宜过早或过晚,最好太阳升起之后开始,太阳落山前就结束。白天运动时可以趁机晒晒太阳,促进钙的吸收。
韩强介绍,秋分过后,随着天气转凉,燥邪、寒邪、风邪也渐渐增多,感冒、咳嗽、腹泻、腰酸背痛、过敏性鼻炎等虚寒病症也随之多发。此时需要及时添加衣物,注意保暖防寒,也可以适当泡脚,温通阳气、祛风散寒,有效提高自身免疫力。秋分后可采用“洋葱式穿衣法”,早晚温差较大时,早晨可以一层一层增加衣服,中午温度高的时候,可一层一层减衣服,这样避免凉风来的时候受凉,也避免出汗过多。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无饥无忧,何为不乐?”在五谷丰登中,让我们共享硕果累累的喜悦,在明媚的秋光中,一起开启秋冬新篇章。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