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结果,就是旋转地一圈一圈坠入灯光的中心。飞蛾的飞行曲线被称为斐波拉契螺旋线。它描述的就是一个在辐射状的网格图里,按照和每条辐射线保持固定夹角的曲线模型。
蛾子也想挣扎的飞出正确的路线,不断的调整角度,奈何本能使然,最终还是向灯光飞去。我们人类也是,例如你在原地旋转很多圈,再让你走直线试试。在平衡器官被干扰的情况下,你以为是直线,而在旁人看来更像喝醉了一样东倒西歪乱走。这就是蛾子的处境。
而人们利用灯光诱*螟蛾,就是利用螟蛾的这种错觉,打乱了它的导航系统,从而达到捕*农作物害虫的目的。
哈工大贺强教授研究组的"世界首次发现"胶体马达的"飞蛾扑火", 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在蓝光照射下花生状纳米马达能够动态自组织形成可移动的一维胶体带,同时展示正的趋光性.
自然界中群体行为随处可见,诸如细菌群落生长、昆虫集体合作、鸟类列队迁徙、鱼类集群趋避等,这些生物在生活中无论觅食、休息还是迁移等行为都是以集体为单位,彼此间相互关照、相互协助。受自然界中生物群聚的启发,如何实现人工合成纳米机器的群集与离散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这是因为纳米机器的集体协作可以完成超越个体能力的复杂任务。另一方面,向日葵朝向太阳、飞蛾扑向灯火等都是常见的趋光现象。生物的这种趋光性是因为生物需要光源定位自身的运动(如飞蛾),或是让其更高效地转换光能(如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