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夫听完渔者的话后不高兴了,愤愤地说道“鱼不能生吃,煮熟以后才能吃,这样看来,你的鱼也因我的柴而变化”。渔者笑了“你的柴不是主导者,柴火到处可见,但必须有火才能起决定性作用,你只看到事物得体,却没有看到事物的用”。简单说一下这里的体和用的意思,“体”代表的是事物的本质或是本体,而“用”代表的是事物的作用和结果,二者存在哲学中辩证的关系。
所以我们仅通过意识得到的是事物的本体,语言所传授的知识仅在于表面,通过眼睛观察到的是事物的形状,想要了解其中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奥妙,只能自己领悟,无法言传身教。樵夫听得入神,再一次追问道“世间万物的变化究竟是什么,若语言不能传授,那圣人留下的《六经》又怎么解读”。渔夫不紧不慢地回答道“世间万物之多,纷杂烦乱,我只游戏于天地之间,万物都以无心来了解,并非只言片语能参透”。樵夫又问“无心如何了解万物”,渔夫说“以万物为标准,自身也是物,那万物也是本我,我和物是一样的,就像是天地之间的互相依附,天依赖于地形,地又依赖于天气,地形有形状,天气无边际,有和无相生相息”但这种道理只有圣和神可以领悟,普通人只会困于其中,日日生出无限烦恼。
樵夫问“有人祈祷鬼神而求福,福可以实现吗”,渔夫答“言行善恶是人的因素,祸与福是天的意愿”,言行的善恶是我们自己可以控制的,但祸与福就是命来掌控了,你没有把事情做好,自然也就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樵者又问“行善遇祸,行恶获福,怎么解释”,渔者回答“恶人有好运是命,善人有坏运是命,如果恶人得恶果,善人有福报,这个就是分了”,这里的分指得是“人能够控制的事情”。只能说活在世上就无法逃避“物质”,贪婪的人终生在寻找利益,世间也会有利害的产生,想要出人头地的人终生都在寻找名,所有人也无法摆脱争强好胜的本性,因此会有得有失。
很多人认为太过于“玄”,其实邵雍的辩证关系在进一步说明认识论的科学性“以物观物”,万物在不断的变化,天地人物之间都有本质和规律,不可以眼观物,也不可以心观物,眼观物其实是经验主义,心观物则是唯心主义。物观物才是客观存在的科学理论,也就是说万物依据道的准则自然发生,只有以物观物才能明白其中的联系。天地之间的所有事物都有利害之分,也有正反之分,它们是互相依附缺一不可,有君子就有小人,君子讲究德行,小人看重物质。利益之上就会出现小人,仁义之上就会出现君子。科学可以不断地实践,但无法100%找到准确的答案,但万物是有规律的,没有绝对的好坏,就像是阴阳之间的联系一般,有利就有害,有仁就有诈,有正就有反。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世界的秘密不过如此,看透本质的人才能释然于心,未来社会发生坏的事情,必然也会有好的事情发生。最后渔者留下一句话“你我在十二万年九千六百天后终会遇见”,据说这就是作者邵雍得出万物规律的推算时间,整整向前前后了十二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