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时期的五彩,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这是康熙时期的五彩,它的绘画性非常强,上面画的人物非常多。人物画在中国古代是不太受重视的。中国古代绘画审美最核心、评价最高的是文人画。早期时候山水都不是文人画。宋代时,王希孟画的《千里江山图》也不是文人画。那时的文人画是画竹子、石头、兰花。但是,到了元代,山水成了文人画的主体,文人画的主题开始扩展。但在任何朝代,人物画都没有进入到文人画的体系。人物画在中国古代绘画的地位相对不高。但有趣的是,瓷器上的人物画特别多,尤其在康熙时期,这是因为当时小说很流行。明代晚期官窑停烧了,一方面是民间需求非常多元,一方面是海外贸易。为了满足民间需求,匠人就会画小说插图。
斗彩鸡缸杯,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这是斗彩鸡缸杯,是雍正时期的一件斗彩。什么是斗彩?大家看这个画面,叶子部分是青花勾线,首先用青花做白描,然后上釉,上釉以后烧制。烧后是只有构线的青花瓷,然后填上颜色。填完颜色后再烧一遍。这种装饰手法叫斗彩。
大家觉得这个鸡缸杯画得好吗?我有很多设计师朋友问我,这个鸡缸杯画得好吗?他们的潜台词是画得不好,但又卖得那么贵,而且还很有名,很多文人对它赞不绝口。这是怎么回事呢?我说,这个感觉是对的,它就是画得不好。为什么画得不好又有那么多人说它好呢?其实,我们不太了解古代文人评价它的语境。
比如,今天我去你家玩看到你家孩子画画,我一看说,这孩子画得挺好!我没有把你家孩子拉到艺术家的水平线上去比,而是放在孩子的水平上去比。而且,有些东西是孩子才能表现出来——拙趣、天真。这是一些职业艺术家无法表现的。了解的这种语境以后,我们才会了解为什么文人会说好。因为这个鸡缸杯不是单纯从绘画角度做判断的。沈周画过很多鸡,他一看就知道什么是专业、什么是业余。匠人画的东西就像小孩画的一样,这种趣味是文人喜欢的,但文人又不敢这样画,因为他们有他们的规范和约束。所以,在清代时候,雍正宫廷经常仿前朝的经典瓷器,其中就包括鸡缸杯。一种仿造是尊重经典,照原样做。另一种是改良,觉得原来的瓷器画得不够好,要求御窑厂画得精细一些。所以,雍正时期鸡缸杯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这样的,另一种是更精细、更写实。
压手杯,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这是压手杯。前面提到颜色、绘画,这是装饰纹样。这种纹样是缠枝莲。有一个西方学者写了一本书,叫《莲与龙:中国纹饰》,前两年还翻译到了国内。他说,缠枝莲和龙纹是最象征着中国的两种纹样。
缠枝莲的纹样,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为什么叫“缠枝莲”呢?如果不了解的话,我们无法把这种纹样跟莲花联系在一起。莲花是直的,画的是曲的。这经过了漫长的演化,受中东地区的影响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