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许多家长抱怨,让孩子帮忙做件事儿,孩子却墨迹拖拉得很,一脸不情愿。让孩子写作业,明明十分钟写得完,孩子硬是拖一个小时;
洗澡睡觉时间到了,催了八百遍,孩子也还是没挪过地儿;
早上起床,没半个小时下不了床......
那么到底要如何破解孩子的墨迹和拖拉呢?
家长的态度决定孩子的行为
许多家庭对孩子的养育方式都是包办、代办。明明很多事情是孩子可以自己做的,家长却都一一代劳了。
比如孩子到了应该学会自己独立穿脱衣服袜子的年纪,家长却为了图省事儿,或者是彰显自己很重要,而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
看到孩子半天都没扣上纽扣,手就不自觉地伸出去了;
看到孩子剥鸡蛋壳把鸡蛋都快弄烂了,就立刻把鸡蛋抢过来自己剥;
看到孩子系鞋带歪歪扭扭,就顺手解开帮孩子重新绑上……
诸如此类,虽然这些看起来好像都是些不起眼的小事儿,但孩子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却恰恰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小事里被渐渐破坏了。
“既然我总是做不好,那我就不做了吧”
“既然最后有爸爸妈妈替我收拾烂摊子,那我就继续偷懒吧,反正我怎么做都不会让他们满意”......
就这样,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就越来越懒惰,越来越不愿意动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