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哲学家叔本华有句名言,他说:“生命是一团*,*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虽然叔本华是著名的悲观主义哲学家,但是这句话还是得到了一些其他哲学家的“附议”。
比如萨特也说:“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但我们今天不去展开讲“无聊与痛苦”,而是看一下人们如何缓解这种“无聊与痛苦”的。
一个社会上的任何阶层,感知到无聊与痛苦是一件普遍且必然的事情。人不会因为拥有财富就会逃脱这种“枷锁”,也不会因为达到某个目的就摆脱这种“束缚”。那么为了缓解这种痛苦,人们会选择从文字中找到一些慰藉。于是就产生了“心灵鸡汤”。
“心灵鸡汤”这个词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哈佛大学的毕业生,杰克.坎菲尔德的《心灵鸡汤》系列丛书。
不只在国外,中国也有一系列鸡汤丛书,无论是现代的《心里的锁》《虚掩的门》《鞋里的沙》还是古代的《菜根谭》。《意林》《读者》《格言》更是陪伴与慰藉了多少人的青春。
这类文学对于年轻人是利大于弊的,其优美的文字,华丽的辞藻,亢奋的故事,至少可以有效地让人缓解学业或工作的痛苦,让人短暂的产生信仰或希望,哪怕是不切实际的希望。
但是,岁月与社会并不全然如鸡汤所描述般美好,终有一天疾风骤雨,吹破了一个个泡沫般的希望,希望的破灭使得人这个“主体”非常容易陷入“虚无”。随之而来的焦虑,抑郁,困惑甚至崩溃......
我们先看一下鸡汤文学的几个主要弊端:
1. 缺少反思,强主观性很多鸡汤知识,是前反思,强主观性,代表着作者的个人想法,很多作者之间的言论是自相矛盾:
“与其抨击丑恶,不如发现美好。”;“对恶的宽容,就是对善的犯罪。”
张维为说:“你要自信。”;杨笠说:“越普通,越自信。”等等相互对立的言论和观点。
举个例子:事实上,当你怀有“自信”去做事,失败了别人说你“自负”,成功了别人说你“自信”。实际上是同一种感情,根据结果不同,别人会对你有不一样的定义。
李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朱熹说:“存天理,灭人欲。”
当你严格地按照任何一条鸡汤去做,都有另一条鸡汤告诉你,这是错的。而实际上,你轻易地,不假思索和反思地相信任何一句鸡汤,你都可能陷入谬误中。
2. 归因谬误即便鸡汤暂时没有发现与其矛盾的言论,看起来很对,但也是可能是存在问题的。因为,鸡汤根本无法告诉你这个世界的本质,总是告诉你怎么去做,却大多数时候无法告诉你为什么,或者那个原因经不起推敲。
例如:
千古奇闻《寒窑赋》会极尽阐述把人生的境遇好坏与否归因于外因,也就是环境和时运。
“文章盖世,孔子厄困于陈邦;武略超群,太公垂钓于渭水。
颜渊命短,实非凶恶之徒;盗跖年长,不是善良之辈。”
而现在大部分成功学类的鸡汤会把“内因”夸大到不可想象的地步:
“人定胜天!”“只要努力就会成功!”“人一定要成功!”给人一种不切实际的亢奋。
且不谈成功的定义极为复杂,影响成功的要素也很多,数也数不清楚。其实成功学的本质是来挑起主体的情绪,人只有在情绪下才会做出非理智的选择。
3. 无体系性,无法使用。鸡汤文即便有时候归因准确,听上去很对,似乎很有用,但是难在如何付诸行动。
“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但是有时候有伞的跑得比没伞的还快。
“生活不是林黛玉,不会因为你的忧伤而风情万种。”
“虽然过去无法改变,但未来可以。”认知不改变,未来也无法改变。
这种鸡汤就像,给你一个非常详尽完美的上海地图。但是你发现你在北京。然后你又飞到上海浦东,发现地图是1991年的,现在是2021年。
优秀的哲理应当具备原则性,就像指南针,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都不会迷失方向。
我想到曹操第一次遇到郭嘉,问郭嘉什么是好军师。
马谡肯定说:“熟读兵法。”
郭嘉说:“随机应变。”曹操非常高兴。
什么叫随机应变的能力。就是不仅知道作者写了什么兵法,还要知道作者是怎样的逻辑在写这个兵法,是否存在表达谬误,或理解谬误。遇到不同的情形这样修改策略,形成一套属于自己因地制宜的完备兵法体系,而不只是兵法理论。
总结我们知道了鸡汤文学在指导人生选择上的几大弊端,构建一个虚无的世界与秩序,讲述一个唯美而失真的故事。这里并非不推荐大家读鸡汤文学,而是希望大家可以有理解地读,有反思地读,千万不要陷入其中,鸡汤仅是一种文学形式,而非真正指导人生的科学或哲学。
好了,今天就聊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原创作者:王昌朋